TOP

从“眼底”看全身:这项检查如何成为高血压、脑梗的“预警器”?

2025-06-09 10:3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医生手持眼底镜观察你的眼睛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视网膜和血管,更可能是一张反映全身健康的“地图”。眼底检查,这项看似普通的眼科检查,实则是高血压、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器”。通过眼底血管的微小变化,医生能提前发现全身血管病变的蛛丝马迹,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一、眼底:全身血管的“观察哨”

眼底是人体唯一能直接观察血管和神经的窗口。视网膜血管与冠状动脉、脑动脉同属颈内动脉分支,其形态和功能变化能反映全身血管健康状况。例如,正常人的眼底动脉与静脉粗细比为2:3,而高血压患者的这一比例可能缩小至1:3,提示动脉供血不足。这种变化在CT、核磁等检查中难以发现,却能通过眼底检查清晰捕捉。

1. 高血压的“眼底信号”

高血压患者的眼底血管会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动脉变细、硬化,像铜丝或银丝般反光,提示血管弹性下降。

第二阶段:动静脉交叉处出现压迫征,静脉受压变形,血流受阻。

第三阶段:视网膜出现火焰状出血、硬性渗出或棉絮斑,提示血管渗漏。

第四阶段:视乳头水肿,提示血压急剧升高,可能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并发症。

研究发现,眼底动脉硬化程度与高血压病程、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眼底病变越严重,患者发生心脏、肾脏、脑部损害的风险越高。

2. 脑梗的“预警信号”

眼底血管的微小病变可能是脑梗的前兆。例如,视网膜动脉阻塞(俗称“眼中风”)与脑梗的发病机制相似,均由血管栓塞或痉挛引起。眼底检查发现的视网膜微血管瘤、无灌注区等异常,可能提示脑部微循环障碍。此外,眼底动脉硬化患者的脑梗发病率比正常人高3-5倍。

二、新技术如何让眼底检查更精准?

传统眼底检查依赖散瞳和眼底镜,存在操作复杂、主观性强等局限。如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A)等新技术让检查更快速、精准。

1. OCT:视网膜的“CT扫描”

OCT利用光波对视网膜进行断层扫描,分辨率高达5微米,能清晰显示视网膜的10层结构。通过OCT,医生可检测出: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瘤、黄斑水肿。

2、青光眼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

3、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血管壁增厚、渗出物。

2. OCTA:血管的“活体显微镜”

OCTA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微血管网络,能发现早期新生血管、无灌注区等病变。例如,OCTA可观察到眼底照相无法识别的微血管瘤,其灵敏度比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更高。

3. AI辅助诊断:智能识别病变

部分OCT设备已集成人工智能算法,可自动识别眼底病变并提示风险等级。例如,AI-OCT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准确率接近99%,大幅减少漏诊和误诊。

三、哪些人需要定期检查眼底?

以下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

1、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者,眼底检查可评估血管病变程度,指导降压治疗。

2、糖尿病患者:病程超过5年的患者,眼底病变发生率高达50%,定期检查可预防失明。

3、高血脂患者:血脂异常会加速血管硬化,眼底检查可发现早期病变。

4、50岁以上中老年人: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发病率随年龄增长。

5、有青光眼或眼底病家族史者: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四、如何通过眼底检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眼底病变是全身血管病变的“窗口”,控制危险因素可延缓病变进展。

1、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重血管损伤,增加眼底病变风险。

2、定期复查: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复查一次眼底,及时发现病变并干预。

3、关注早期症状:如出现视物模糊、眼前黑影、视力下降等,应立即就医。

五、眼底检查的未来:从“预警”到“预防”

随着技术的发展,眼底检查正从单纯的诊断工具向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延伸:

1、便携式OCT设备:未来可能实现居家筛查,让更多人受益。

2、多模态影像融合:结合OCT、OCTA、眼底照相等技术,提供更全面的健康评估。

3、大数据与远程医疗:通过眼底影像大数据中心,实现基层筛查、上级医院诊断的分级诊疗模式。

眼底检查的革新,不仅让眼科疾病无所遁形,更让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成为可能。下一次体检时,不妨主动要求一次眼底检查——你的眼睛,或许正在为你的全身健康敲响警钟。

(刘玲玲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眼科二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