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梗来袭,如何预防成为关键

2025-04-02 17: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梗塞,又称为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被血栓或栓塞物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局部脑组织坏死。脑梗塞是中风的一种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因此,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脑梗塞的关键措施:

1. 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梗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的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是预防脑梗塞的关键。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至少每月一次,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时,血压波动较大,更需密切关注。根据医生的建议服用降压药物,并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控制血压。例如,减少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等,有助于降低血压。

高血脂

血脂异常,特别是高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从而增加脑梗塞的风险。通过健康饮食、增加运动量和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来控制血脂水平。在日常饮食中,应尽量避免油炸食品和高脂肪肉类,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坚果和橄榄油。此外,定期进行血脂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出现血管病变,增加脑梗塞的风险。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定期监测血糖,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和饮食管理。合理的饮食结构,如低糖、高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控制血糖。此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和足部检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也是降低脑梗塞风险的重要措施。

吸烟和饮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脑梗塞的风险。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加速动脉硬化,酒精则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预防脑梗塞的重要措施。戒烟过程中,可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或其他戒烟药物。对于饮酒,建议男性每日不超过两杯,女性不超过一杯。

2. 健康饮食

低盐低脂饮食

减少食盐摄入量,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避免过多的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和橄榄油。在日常烹饪中,尽量使用蒸、煮、炖等健康的烹饪方式,减少油炸和煎炒。

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建议每日摄入至少五种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以确保营养均衡。例如,红色的西红柿、绿色的菠菜、黄色的胡萝卜、紫色的茄子等。

控制体重

肥胖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建议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同时,增加日常活动量,如步行、爬楼梯等,有助于消耗多余的热量。

3. 适量运动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和改善血脂水平。运动时应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老年人,可以选择太极拳、瑜伽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放松心情。

4. 管理压力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学会放松和减压,如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练习等方式,有助于降低脑梗塞的风险。此外,保持良好的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多交流,也有助于缓解压力。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

5.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特别是对于有脑梗塞家族史的人群,可以及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危险因素。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等项目。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增加检查频率。

6. 遵医嘱用药

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副作用。同时,注意药物与其他食物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影响药效。

7. 提高健康意识

了解脑梗塞的症状和急救措施,一旦出现症状,如突然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歪斜、视力模糊等,应立即就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参加健康讲座、阅读科普书籍等方式,提高对脑梗塞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8. 避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一下,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健康。

结语

预防脑梗塞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降低脑梗塞的风险,保护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脑梗塞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才能真正远离脑梗塞的威胁,享受健康的生活。

(罗玉茹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