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胸背部突然传来撕裂般的剧痛,仿佛被利刃贯穿身体,这种“痛彻心扉”的体验可能并非普通疾病,而是人体最粗大的血管——主动脉正在经历致命撕裂。主动脉夹层被称为“血管内的定时炸弹”,其发病48小时内死亡率高达50%,但多数患者因症状不典型而延误治疗。本文将揭开这种凶险疾病的“伪装”,帮助公众识别其危险信号。
一、血管撕裂的真相:主动脉为何会“爆炸”?
主动脉是人体最粗大的动脉,从心脏发出后贯穿胸腔、腹腔,为全身器官输送血液。正常血管壁由内膜、中膜、外膜三层紧密贴合构成,但当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或遗传性疾病导致内膜破损时,高速流动的血液会像高压水枪般冲入中膜,将血管壁撕开一个腔隙,形成“真假两腔”——这就是主动脉夹层。
我国主动脉夹层患者平均年龄仅51.8岁,较欧美国家年轻10岁,且77%的病例与高血压相关。此外,马凡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外伤、妊娠等因素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二、典型信号:撕裂样疼痛的“三步扩散”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典型表现以剧烈胸痛为核心,其特点可概括为“快、准、狠”:
1、疼痛速度:疼痛在数秒内达到峰值,患者常描述为“身体被劈开”或“内脏被搅动”。
2、疼痛性质:90%患者表现为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与心绞痛的压榨感截然不同,且镇痛药物(如硝酸甘油)无效。
3、疼痛迁移:疼痛随夹层扩展而转移。例如,Stanford A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的疼痛多从前胸开始,逐渐放射至肩胛间区;若撕裂至降主动脉,疼痛可能蔓延至腹部甚至下肢。
真实案例:一位67岁男性因突发意识不清被送医,最初被误诊为脑卒中。但急诊头颈部CTA检查发现,其主动脉弓层面存在大片充盈缺损——实际是夹层血肿压迫了脑供血动脉。这一案例警示:当患者出现多部位疼痛或神经系统症状时,需警惕夹层向远处撕裂。
三、不典型信号:隐匿的“血管杀手”
约3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内脏缺血表现:
•肠道缺血:剧烈腹痛伴黑便,易误诊为急性胰腺炎或肠梗阻。
•肾脏缺血:少尿、血尿,可能被当作肾结石处理。
•肢体缺血:下肢疼痛、脉搏消失,常与腰椎间盘突出混淆。
神经系统症状:
•夹层累及颈动脉或椎动脉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偏瘫甚至昏迷。
•若压迫喉返神经,会导致声音嘶哑;压迫上腔静脉则引发面部肿胀。
•无症状夹层:极少数患者因夹层血肿缓慢形成,仅在体检时通过CT发现主动脉增宽。
危险陷阱:一位52岁男性因心电图异常被拟诊为心肌梗死,急诊冠脉造影前突发心跳骤停。后续检查发现,其主动脉夹层已撕裂至冠状动脉开口,导致心肌缺血——这种情况若贸然使用抗凝或溶栓药物,会加速血管破裂。
四、分型决定生死:A型与B型的差异
根据夹层累及范围,医学上采用Stanford分型:
A型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占病例的2/3,死亡风险极高。患者常出现心包填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并发症,需在24小时内接受开胸手术置换人工血管。
B型夹层(仅累及降主动脉):占1/3,初期可保守治疗,但若出现内脏缺血或动脉瘤扩大,需通过支架植入封闭破口。
治疗进展:广东省人民医院曾成功救治一例妊娠期主动脉夹层孕妇,通过多学科协作完成“四保住”手术(保母亲、保胎儿、保子宫、保瓣膜),刷新了国内复杂病例救治纪录。
五、黄金救援:发现信号后如何自救?
1、立即拨打120:主动脉夹层患者每拖延1小时,死亡率增加1%-2%。
2、保持镇定平躺:避免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减少心肌耗氧量。
3、慎用降压药:若血压过高(如收缩压>180mmHg),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但切勿自行加量。
六、预防胜于治疗:高危人群的“血管保养”
1、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稳定在120/80mmHg以下。
2、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心脏超声和主动脉CT检查。
3、避免诱因: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避免用力排便或突然发力。
4、遗传筛查:有家族猝死史者应进行基因检测,早期干预马凡综合征等遗传病。
主动脉夹层虽凶险,但通过识别典型疼痛、警惕不典型症状,并采取及时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生存率。记住:当身体发出“撕裂样剧痛”的警报时,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
(陈培 河南省胸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