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产前诊断如何为新生命筑起 “遗传防火墙”?一文读懂筛查全流程​

2024-05-29 08:3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承载着家庭无尽的希望与喜悦。然而,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先天性缺陷却可能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杀手”,给这份美好蒙上阴影。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病例约 90 万例,这意味着每 30 秒就有一个缺陷儿出生。产前诊断,作为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防线,正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新生命筑起坚固的 “遗传防火墙”。 

产前诊断,意义重大 
产前诊断,简单来说,就是在胎儿出生前,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性疾病或先天性缺陷进行检测和诊断。它就像是胎儿健康的 “侦察兵”,能够提前发现潜在问题,为后续的干预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从宏观层面看,产前诊断对社会意义非凡。它有助于降低出生缺陷率,提高人口素质,减轻社会在残疾人口医疗、教育、福利等方面的负担,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据统计,通过有效的产前诊断和干预,某些严重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为社会节约了大量资源。 

对于家庭而言,产前诊断更是意义深远。它能让父母提前知晓胎儿的健康状况,避免在孩子出生后才发现严重问题,从而减少家庭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有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以地中海贫血为例,这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病,重型地贫患儿出生后,不仅需要长期输血和昂贵的治疗,还可能面临夭折风险,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而通过产前诊断,若能及时发现胎儿患病,父母可在医生指导下,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避免悲剧发生。 

明确指征,精准出击 
并非所有孕妇都需要进行全面的产前诊断,通常有以下几类人群属于产前诊断的重点关注对象: 

高龄孕妇:年龄超过 35 岁的孕妇,随着年龄增长,卵子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的概率增加,生育非整倍体胎儿(如唐氏综合征患儿)的风险显著升高。相关研究表明,孕妇年龄为 25 岁时,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 1/1300;而当年龄达到 40 岁时,发病率飙升至 1/106。 

有家族遗传病史:家族中存在已知的遗传病患者,如单基因疾病(地中海贫血、血友病、遗传性耳聋等),或有不明原因的智力障碍、发育异常等情况。这些家族遗传背景提示,某些致病基因可能在家族中传递,孕妇生育患病胎儿的风险较高。 

曾生育过异常胎儿:既往有过不明原因的流产、死胎、畸形儿或染色体异常患儿生育史的孕妇,再次怀孕时,胎儿出现类似问题的风险增加。例如,曾生育过神经管畸形患儿的孕妇,再次妊娠时胎儿患神经管畸形的风险比普通孕妇高 10 倍。 

孕期检查异常:在孕期产检过程中,若发现胎儿超声结构异常(如心脏畸形、神经管缺陷等)、母体血清学筛查指标异常(如唐氏筛查高风险)、无创 DNA 检测提示高风险等情况,都需要进一步进行产前诊断,以明确胎儿是否存在问题。 

层层筛查,严谨流程 
产前诊断是一个严谨且系统的过程,通常涵盖多个阶段和多种检查手段,各阶段相互补充、层层递进。 

孕早期:初步筛查,捕捉蛛丝马迹 
超声检查胎儿颈部透明层(NT):一般在孕 11-13+6 周进行。NT 是胎儿颈后部皮下组织内液体积聚的厚度,通过超声测量 NT 厚度,可初步评估胎儿患染色体疾病及某些结构异常的风险。正常情况下,NT 厚度应小于 2.5mm,若 NT 增厚,胎儿患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可能性增加。研究显示,NT 增厚越明显,胎儿异常的风险越高。 

孕妇血清学筛查:部分医疗机构会在孕早期联合检测孕妇血清中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 A(PAPP-A)和游离 β-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等指标,结合孕妇年龄、孕周等信息,计算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的风险值。早孕期血清学筛查对唐氏综合征的检出率可达 85% - 90%。 

孕中期:深入排查,全面评估风险 
唐氏筛查(中唐):在孕 15 - 20 周进行,通过检测孕妇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游离雌三醇(uE3)等指标,结合孕妇年龄、孕周、体重等因素,评估胎儿患 21 - 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18 - 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的风险。虽然中唐的检出率相对早唐略低,约为 60% - 75%,但因其经济、简便,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胎儿系统超声筛查(大排畸):一般在孕 18 - 24 周进行,这是一次全面的胎儿超声检查,犹如给胎儿进行一次 “全身拍照”。医生通过超声对胎儿的头部、脊柱、心脏、四肢、腹部等各个器官进行系统观察,排查胎儿是否存在结构畸形,如无脑儿、脑膨出、开放性脊柱裂、严重胸腹壁缺损、内脏外翻、单腔心、致死性软骨发育不良等。大排畸超声筛查对常见胎儿结构畸形的检出率可达 50% - 70%,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胎儿体位、孕妇腹壁厚度等,可能存在一定漏诊率。 

高风险评估:精准诊断,确定最终结果 
若孕妇在上述筛查中被评估为高风险人群,如唐氏筛查高风险、超声发现胎儿结构异常等,就需要进一步进行产前诊断,以明确胎儿是否真正患病。 

羊水穿刺:这是目前最常用的产前诊断方法之一,一般在孕 16 - 22 周进行。在超声引导下,医生用细针经孕妇腹壁穿刺进入羊膜腔,抽取少量羊水(通常为 20ml 左右)。羊水中含有胎儿脱落的细胞,通过对这些细胞进行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检测等,可以准确诊断胎儿是否患有染色体疾病(如唐氏综合征、18 - 三体综合征等)、单基因遗传病等。羊水穿刺对染色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达 99% 以上,但作为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如术后羊水漏出的发生率约 1%、羊膜感染<1‰、流产风险约 2‰。不过,在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这些风险发生的概率可进一步降低。 

绒毛穿刺:适用于孕早期(一般在孕 10 - 13 周)需要明确诊断的孕妇。医生通过阴道或腹部穿刺,获取胎盘绒毛组织进行检测。绒毛穿刺能更早地进行产前诊断,但其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并发症风险略高于羊水穿刺,如流产风险约为 2% - 3%。 

脐血穿刺:一般在孕 22 周后进行,通过穿刺胎儿脐带血管获取脐血进行检测。脐血穿刺可用于诊断胎儿染色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但由于穿刺部位靠近胎儿,操作风险相对较高,可能导致胎儿心动过缓、脐带出血、胎盘早剥等并发症,流产风险约为 3‰ - 5‰。 

技术支撑,保驾护航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产前诊断技术也日益先进,为准确判断胎儿健康状况提供了有力保障。 

染色体显带技术:通过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呈现出特定的带型,医生可根据染色体带型的特征,识别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是否异常,如染色体缺失、重复、易位等。这是一种经典的染色体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产前诊断。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 DNA 探针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或序列进行杂交,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快速检测染色体特定区域的异常,如常见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21 - 三体、18 - 三体、13 - 三体等)以及某些微缺失综合征等。FISH 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直观的优点,可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尤其适用于对紧急情况的诊断。 

微阵列技术(CMA):包括 Array - CGH(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和 SNP array(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等。该技术能够对全基因组进行扫描,检测染色体上微小的拷贝数变异(CNV),可发现传统染色体显带技术难以检测到的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等亚显微结构异常。CMA 技术检测范围广、分辨率高,可检测出许多与智力障碍、发育迟缓、先天性畸形等相关的染色体异常,大大提高了产前诊断的准确性和检出率。 

高通量测序技术:如 CNV - seq(拷贝数变异测序)、WES(全外显子组测序)、WGS(全基因组测序)等。这些技术通过对 DNA 进行大规模测序,可全面分析胎儿的基因信息,不仅能检测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还能精准诊断单基因遗传病,发现更多潜在的遗传致病因素。高通量测序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优势,为产前诊断提供了更全面、深入的检测手段。但由于其检测数据量大、分析复杂,结果解读需要专业的遗传团队,且检测费用相对较高,目前主要应用于对疑难病例的诊断和研究。 

全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OGM):这是一种新兴的技术,能够对整个基因组进行高分辨率的分析,直观展示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情况,包括复杂的染色体结构重排等。OGM 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对罕见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疾病的诊断能力,但目前该技术尚未广泛普及,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 

产前诊断就像一座坚实的 “遗传防火墙”,为新生命的健康保驾护航。通过科学严谨的筛查流程和先进精准的技术手段,它能够在胎儿出生前,及时发现潜在的遗传风险和先天性缺陷,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多希望与安心。对于每一位准妈妈而言,了解产前诊断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是对自己和宝宝健康负责的重要体现。在迎接新生命的旅程中,让我们借助产前诊断的力量,为宝宝的未来筑牢健康基石。 

(王亚楠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