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呱呱坠地,那清脆的啼哭,承载着父母对未来的无限期许,也让他们对宝宝的每一处成长细节都格外关注。在新生儿的各项检查中,听力筛查早已成为常规项目。当家长们拿到 “听力筛查正常” 的结果时,往往如释重负,认为宝宝的听力已无后顾之忧。然而,医学的复杂性远非如此简单,看似正常的听力筛查结果背后,可能仍潜藏着威胁听力健康的 “基因地雷”。这也正是即使新生儿听力筛查正常,耳聋基因检测仍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剖析这背后的科学依据与现实意义。
新生儿听力筛查:听力健康的初步 “安检”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守护宝宝听力健康的第一道关卡,如同机场的安检系统,对听力状况进行初步排查。目前,我国广泛应用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两种技术开展筛查。
耳声发射技术,聚焦于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检测。这些微小的细胞如同 “声音放大器”,当它们正常工作时,会产生特定的声音信号。检测仪器就像敏锐的 “信号接收器”,通过收集这些信号,判断耳蜗功能是否正常。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技术,则更像是一条 “听觉高速公路的巡检员”,它通过检测听觉通路中脑干对声音刺激产生的电活动,评估从外耳到脑干整个听觉传导通路是否畅通。
一般来说,新生儿在出生后 3 天内会接受第一次听力筛查。若初筛未通过,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因为初筛结果受多种因素干扰,新生儿外耳道残留的羊水、胎脂,测试环境的噪音,宝宝的状态等,都可能导致 “误判”,出现假阳性结果。此时,医院通常会安排在宝宝 42 天左右进行复筛。若复筛依旧不通过,就需在宝宝 3 个月大时,前往专业的听力诊断中心,接受诊断性听性脑干反应、声导抗等全面的听力学检查,从而精准判断是否存在听力障碍。
听力筛查对于先天性听力损失的早期发现意义重大。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约 2 - 3 万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如果能在 6 个月的黄金干预期内发现并干预,患儿的语言、认知和社交能力将得到极大改善;反之,错过这一时期,可能导致语言发育迟缓、学习困难,严重影响孩子的一生。例如,曾有一名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因未及时发现,2 岁时才确诊,此时其语言能力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后续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康复训练。
耳聋基因检测:探测听力隐患的 “基因雷达”
尽管新生儿听力筛查能发现大部分先天性听力损失,但它存在局限性,无法探测到潜在的基因风险,这正是耳聋基因检测的价值所在。耳聋基因检测,如同精准的 “基因雷达”,从遗传层面入手,检测新生儿是否携带与耳聋相关的致病基因,提前预警未来发生听力损失的可能性。
目前,临床上主要检测 GJB2、SLC26A4、线粒体 12S rRNA 和 GJB3 这 4 种常见耳聋相关基因。GJB2 基因异常是先天性遗传性耳聋的常见病因,遵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只有当宝宝从父母双方各遗传一个异常的 GJB2 基因时,才会发病,导致先天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在一些地区,GJB2 基因突变导致的耳聋占比高达 30% - 40%。
SLC26A4 基因与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紧密相连。这类患儿出生时听力或许正常,但头部轻微外伤、感冒等,都可能成为听力骤降的导火索。曾有一名携带 SLC26A4 基因突变的孩子,在一次奔跑中不慎撞到门框,随后听力急剧下降,最终被确诊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线粒体 12S rRNA 基因异常具有母系遗传特性。携带该基因突变的宝宝,一旦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就可能触发药物性耳聋。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对药物禁忌缺乏了解,因用药导致的听力损失案例时有发生。
GJB3 基因则与后天迟发性、进行性高频听力损失相关。这类听力损失通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逐渐显现,不易早期察觉。
值得警惕的是,即使新生儿听力筛查正常,依然可能携带耳聋基因。我国正常人群中,耳聋基因携带者比例约为 5% - 6%。也就是说,每 100 人中,就有 5 - 6 人是潜在的 “基因地雷携带者”。这些携带基因的宝宝,看似听力正常,但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比常人更高的听力损失风险。
双管齐下:听力筛查与基因检测的协同守护
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并非相互替代,而是如同两位配合默契的 “健康卫士”,从不同维度守护宝宝的听力健康。听力筛查侧重当下听力功能的即时检测,而耳聋基因检测则着眼于未来潜在风险的预警。
以携带 SLC26A4 基因突变的宝宝为例,即便听力筛查正常,也需格外注意头部防护,避免剧烈碰撞。在就医时,家长要主动告知医生基因检测结果,防止误用可能损伤听力的药物。曾经有个家庭,因及时知晓宝宝的基因检测结果,在宝宝感冒就医时,医生避免使用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成功守护了宝宝的听力健康。
对于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宝宝,耳聋基因检测能助力明确病因。若确定是基因异常导致,医生可根据具体突变类型,制定个性化治疗和康复方案,比如评估是否适合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要点等;若排除基因因素,则可进一步排查其他病因,避免治疗方向的偏差。
耳聋基因检测:家庭与社会的双重福祉
从家庭层面看,耳聋基因检测为家长提供了明确的风险预警,让他们能够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这不仅能减少因听力问题带来的经济负担,如长期的康复治疗费用、特殊教育费用等,更能缓解家庭因孩子听力损失产生的心理压力。一个因未及时发现耳聋基因问题而听力受损的孩子,不仅自身要承受疾病痛苦,整个家庭也会陷入焦虑与奔波之中。而通过基因检测提前预防,能有效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
从社会层面而言,推广耳聋基因检测意义深远。我国听力障碍人群基数庞大,给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带来巨大压力。通过早期基因检测,可降低听力障碍发生率,提升人口素质,减轻社会负担。同时,也能推动听力医学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发展,让更多听力障碍患者受益。
新生儿听力筛查正常,并不等同于宝宝的听力高枕无忧。耳聋基因检测作为重要补充,能从遗传根源上发现潜在风险,为宝宝的听力健康筑牢防线。家长们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积极配合检测,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在听力筛查和基因检测的双重守护下,期待每一个孩子都能尽情聆听世界的美妙声音,拥有充满欢声笑语的成长之路。
(王亚楠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