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子宫肌瘤:良性肿瘤需要过度担忧吗?

2025-06-23 13: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女性的一生中,子宫如同一个默默守护生命的 “摇篮”,但有时也会 “闹脾气”,长出一些不速之客 —— 子宫肌瘤。作为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统计,30 岁以上女性约 20% 患有子宫肌瘤,而在绝经后女性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 70%-80%。当体检报告上赫然出现 “子宫肌瘤” 四个字时,不少女性瞬间陷入焦虑:这是癌症的前兆吗?需要马上开刀切除吗?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子宫肌瘤远比我们想象的 “温柔”,过度担忧反而可能加重心理负担,影响生活质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揭开子宫肌瘤的神秘面纱,理性看待这一常见疾病。

一、子宫肌瘤的 “真面目”
子宫肌瘤,顾名思义,是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医学界普遍认为与女性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雌激素和孕激素是子宫肌瘤生长的 “催化剂”,青春期前女性极少发病,而育龄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波动大,成为子宫肌瘤的高发人群;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大部分肌瘤会自然萎缩。从形态上看,子宫肌瘤可以像种子般微小,也能长到西瓜般巨大;根据生长位置不同,可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三类,不同类型的肌瘤对子宫功能和身体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二、子宫肌瘤的 “无声” 与 “有声”
并非所有子宫肌瘤都会引起症状。临床上,约 50%-60% 的患者终身无症状,这些肌瘤如同安静的 “过客”,只是在体检时偶然被发现,不会干扰正常生活,也无需特殊处理。然而,当肌瘤体积过大、位置特殊或数量过多时,便可能 “兴风作浪”。例如,黏膜下肌瘤即使体积较小,也可能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长期失血还可能引发贫血;肌壁间肌瘤过大时,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尿频、尿急或便秘;浆膜下肌瘤蒂部扭转时,会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这种情况则需要紧急处理。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不孕或反复流产,研究表明,黏膜下肌瘤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导致妊娠失败。

三、发现肌瘤,该如何抉择?
发现子宫肌瘤后,首先要做的不是惊慌,而是明确 “观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哪种方案更适合自己。对于无症状的肌瘤,定期复查是最佳选择。一般建议每 3-6 个月进行一次妇科超声检查,监测肌瘤的大小、位置及生长速度。若肌瘤生长缓慢且无恶变迹象,完全可以与它 “和平共处”,直至绝经后自然萎缩。当肌瘤引发月经量过多、腹痛、不孕等症状时,药物治疗可作为保守方案。常用药物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米非司酮等,这些药物通过调节激素水平,缩小肌瘤体积、缓解症状。但药物治疗只能 “治标”,无法根治肌瘤,且存在骨质疏松、潮热等副作用,一般适用于术前缩小肌瘤体积或临近绝经期的过渡治疗。手术治疗并非 “一刀切”,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生育需求、肌瘤情况等因素。传统的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如今,腹腔镜、宫腔镜等微创手术已成为主流。宫腔镜可通过阴道自然腔道切除黏膜下肌瘤,创伤小、恢复快;腹腔镜则适用于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和浆膜下肌瘤,只需在腹部开几个小孔即可完成手术。对于无生育需求、肌瘤恶变风险高的患者,子宫切除术也是一种选择,但这意味着失去生育能力,需谨慎决策。

四、破除误区,科学应对
面对子宫肌瘤,许多人存在认知误区。有人认为 “子宫肌瘤一定会癌变”,事实上,子宫肌瘤恶变(即子宫肉瘤)的概率极低,仅为 0.4%-0.8%。若肌瘤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或腹痛,需警惕恶变可能,及时就医检查。还有人盲目相信 “偏方消瘤”,滥用激素类保健品或秘方,反而可能刺激肌瘤生长。科学的态度是,遵循医嘱,理性选择正规治疗手段。

此外,日常生活中也可通过健康管理降低肌瘤风险。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避免长期大量摄入富含雌激素的食物(如蜂王浆、雪蛤);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研究表明肥胖与子宫肌瘤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都是维护子宫健康的重要措施。

结束语,子宫肌瘤虽然常见,但大部分情况下无需过度担忧。它更像是子宫发出的 “健康警示”,提醒女性关注自身生殖健康。通过科学认知、定期监测和合理干预,我们完全可以与子宫肌瘤 “和平共处”。记住,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对抗疾病最有力的武器。若对肌瘤仍有疑虑,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切勿因恐慌而盲目治疗,让理性与科学为女性健康保驾护航。

以上全面解析了子宫肌瘤相关知识。如果你对文章内容还有修改意见,或是想了解其他疾病科普内容,都能随时和我说。

(王冰纯 内黄县中医院 妇产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