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中的表现、诊断流程及治疗方法

2025-07-01 09:4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为双相障碍或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影响着全球大量的青少年。它以情绪高涨(躁狂或轻躁狂)与情绪低落(抑郁)的交替出现为特征,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社交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中的表现、诊断流程及治疗方法,以期为家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中的表现
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中的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以及混合发作。

1.躁狂发作

情绪高涨:青少年在躁狂发作时,情绪异常高涨,表现出过度兴奋、自信满满的状态。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乐观。

思维奔逸:思维速度加快,联想迅速,言辞滔滔不绝,但内容往往肤浅、不切实际。

活动增多:精力旺盛,活动频繁,难以安静下来。他们可能不断改变计划,参与各种社交活动,甚至表现出冲动和冒险行为。

睡眠需求减少:尽管活动量大增,但睡眠需求却显著减少,常常熬夜而不觉疲倦。

其他症状:如性欲亢进、食欲增加、体重减轻等。

2.抑郁发作

情绪低落:青少年在抑郁发作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他们可能感到前途渺茫,对生活失去信心。

思维迟缓:思维速度减慢,反应迟钝,联想困难。他们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

活动减少:精力不足,活动减少,常常独处,不愿与人交往。

睡眠障碍:可能出现失眠、早醒或嗜睡等睡眠障碍。

其他症状:如食欲降低、体重减轻、性欲减退、自杀念头等。

3.混合发作

混合发作是指躁狂和抑郁症状在同一时间段内同时出现,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青少年在混合发作时,可能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思维混乱等症状。

二、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流程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以及心理评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下是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流程:

1. 病史采集: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学习和生活状况等信息,并描述患者在不同年龄段的异常行为或情绪变化等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

2. 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需要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情绪状态、思维活动、行为表现等。通过观察患者的情绪波动、思维速度和活动水平等,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双相情感障碍。

3. 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医生可以采用量表评估、面谈等方式进行心理评估,以了解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心理状态。常用的量表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等。

4. 实验室检查:为了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甲状腺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5. 综合判断:在收集完病史、临床表现、心理评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后,医生需要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药物滥用等。

三、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基础。常用的药物包括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等。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盐等,可以缓解患者的躁狂和抑郁症状。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则用于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和减少躁狂发作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和依赖。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心理治疗以及家庭治疗等。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减轻症状。人际关系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减轻社会压力。家庭治疗则可以帮助患者和家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支持体系,提高家庭功能。

3.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常用的物理治疗包括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等。电休克治疗可以通过短暂的电流刺激大脑,快速缓解患者的抑郁和躁狂症状。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通过磁场刺激大脑皮层,改善患者的情绪症状和认知功能。生物反馈治疗则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帮助患者调整身体状态,缓解情绪症状。

四、结语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带孩子就医;教育者应了解双相情感障碍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医疗专业人士则应遵循科学的诊断流程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通过大家共同努力,相信患者能更加积极地面对疾病,勇敢地走出困境,实现身心的全面康复与健康成长。

(施关跃 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 精神五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