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女性为何更易得尿路感染?如何预防?

2023-10-19 15: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尿路感染(俗称尿感或泌尿道感染)是一种由细菌等微生物入侵尿道并大量繁殖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其致病机制在于微生物侵入后破坏泌尿系统的正常生理状态,常见症状表现为小便时出现灼痛感、频繁产生尿意,以及尿液呈现浑浊或带血等异常状态。而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比例约8:1)。这一现象与女性独特的生理结构、激素变化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一、女性尿路感染的五大核心诱因

生理结构差异

女性尿道长度仅为3-5厘米,且开口接近肛门,这种解剖特点使细菌更易从肠道迁移至尿道。研究显示,女性尿道口与肛门的平均距离不足4厘米,而男性尿道长度超过18厘米,这种天然屏障的缺失显著增加了感染风险。

激素波动影响

生理期、妊娠期和更年期是女性尿路感染的高发阶段。生理期子宫内膜脱落导致局部免疫力下降,妊娠期子宫增大压迫输尿管造成尿液滞留,更年期雌激素水平骤降使尿道黏膜萎缩,这些因素均会削弱泌尿系统的防御能力。

性生活相关风险

性行为过程中,阴道和肛周的细菌可能通过尿道口逆行感染。统计显示,性生活活跃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比非活跃者高3倍。使用避孕套可降低60%的感染风险,而性交后及时排尿能冲刷90%的潜在致病菌。

卫生习惯误区

过度清洁或清洁不足均会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使用含香精的护理液可能抑制乳酸杆菌生长,而长期不更换卫生巾(超过4小时)会使细菌浓度增加10倍。正确做法是每日用清水清洗外阴,选择透气棉质内裤。

基础疾病叠加效应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尿液含糖量升高会滋养细菌;尿路结石患者因尿液引流不畅,感染风险增加5倍;膀胱脱垂导致尿道闭合不全,使细菌更易定植。这些疾病需与尿路感染同步治疗。

二、科学预防措施

优化饮水排尿习惯

每日饮水量应达1500-2000毫升,保证每2-3小时排尿一次。尿液冲刷作用可使细菌滞留时间缩短70%。建议晨起、餐后、睡前各排尿一次,避免夜间憋尿。

规范性生活卫生

性交前后双方需清洗外生殖器,使用温和清洁剂。性交后立即排尿并补充200毫升温水,可有效清除尿道残留细菌。对于反复感染者,可考虑性交后预防性服用单剂量抗生素(需遵医嘱)。

精准清洁护理

排便后采用"从前向后"擦拭法,避免将肛周细菌带入尿道。月经期每2小时更换卫生巾,游泳后立即淋浴并更换干爽衣物。避免使用泡泡浴、阴道冲洗器等可能破坏菌群平衡的产品。

增强机体免疫力

每周进行3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瑜伽),保证7-8小时睡眠。维生素C摄入量应达每日100毫克(相当于1个猕猴桃),可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更年期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

及时治疗基础疾病

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尿路结石患者应定期复查,必要时行体外碎石;膀胱脱垂患者需进行凯格尔运动(每日3组,每组10次收缩),严重者需手术干预。

合理选择衣物

避免穿着紧身牛仔裤、化纤内裤等不透气衣物。内裤应每日更换,洗涤后阳光下暴晒。经期建议使用卫生棉条替代卫生巾,可减少外阴潮湿环境。

定期体检筛查

育龄期女性每年进行1次尿常规检查,绝经后女性增加尿培养项目。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典型症状时,需在24小时内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肾盂肾炎。

三、特殊人群防护要点

孕妇防护

妊娠中晚期采取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压迫,每日监测尿量(应>1500ml)。出现发热、腰痛等疑似肾盂肾炎症状时,需及时治疗,避免早产风险。

更年期女性

在医生指导下局部使用雌三醇软膏(每周2次),可恢复尿道黏膜厚度。避免使用含雌激素的口服保健品,以防增加乳腺癌风险。

老年女性

注意识别非典型症状(如精神萎靡、食欲下降),这些可能是感染的早期表现。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并协助排尿,防止尿液潴留。

四、治疗与误区警示

确诊后应按医嘱完成7-14天抗生素疗程,切勿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需警惕以下误区:

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菌株产生

依赖偏方:蔓越莓制品仅能辅助预防,不能替代治疗

忽视复查:症状消失后仍需复查尿常规,确保细菌清除

尿路感染虽常见,但通过科学预防可显著降低发生率。建议女性建立"饮水-排尿-清洁"的防护意识,定期进行健康筛查,出现症状及时就医。保持泌尿系统健康,需要从日常细节做起。

(牛培元 河南省人民医院 肾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