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即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异常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隐形杀手”。据统计,我国血脂异常患者已突破4亿,但达标率不足30%。面对这一困境,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正凭借“标本兼治”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一、西医治疗:精准干预,快速控标
西医治疗血脂异常以药物为核心,结合生活方式调整,能快速降低血脂指标,但需警惕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1. 新型降脂药物突破传统局限
传统他汀类药物虽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但部分患者存在“他汀抵抗”或肝功能损伤风险。近年来,新型药物为治疗带来新选择:
PCSK9抑制剂(如阿利西尤单抗、依洛尤单抗):通过抑制肝细胞表面PCSK9蛋白,增加LDL受体数量,从而加速清除血液中的LDL-C。临床研究显示,此类药物可降低LDL-C达60%,并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
贝派地酸:作为前体药物,通过抑制ATP柠檬酸裂解酶(ACLY)减少胆固醇合成,尤其适合他汀不耐受患者。其优势在于几乎不引发肌肉疼痛,且能降低甘油三酯和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
小干扰RNA药物(如英克司兰):通过抑制PCSK9基因表达,实现“半年一针”的超长效降脂效果,极大提升患者依从性。
2. 联合用药策略提升疗效
对于混合型高脂血症(如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联合用药可发挥协同作用:
他汀+依折麦布:前者抑制胆固醇合成,后者减少肠道吸收,联合使用可额外降低LDL-C 18%-25%。
贝特类+鱼油制剂:针对甘油三酯升高,非诺贝特联合高纯度EPA/DHA鱼油,可降低甘油三酯达50%,同时减少胰腺炎风险。
二、中医调理:整体观照,改善体质
中医将血脂异常归为“痰浊”“血瘀”范畴,认为其根源在于脾胃运化失常、肝肾功能失调。治疗强调“辨证施治”,通过中药、针灸、食疗等手段调理体质,从根本上改善脂质代谢。
1. 中药复方:多靶点干预
痰湿内阻型(肥胖、乏力、舌苔白腻):常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以半夏、陈皮化痰,茯苓、苍术健脾,山楂、荷叶消脂。研究显示,此类方剂可降低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达20%-30%。
气滞血瘀型(胸闷、胸痛、舌质紫暗):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等)可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动物实验证实,该方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
肝肾阴虚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熟地、山茱萸、女贞子等)可滋补肝肾,调节脂质代谢酶活性。
2. 非药物疗法:激发自愈力
针灸:丰隆穴(化痰要穴)、足三里(健脾)、内关(宁心)等穴位,每周2-3次针刺,可降低LDL-C 15%-20%,并缓解头晕、乏力等症状。
耳穴压豆:王不留行籽贴压肝、脾、肾等耳穴,通过持续刺激调节内分泌,辅助降脂。
食疗:薏米、赤小豆煮粥可健脾祛湿;山楂、陈皮泡茶可活血化痰;黑芝麻、核桃滋补肝肾。需避免肥甘厚味,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
三、中西医结合:1+1>2的协同效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西医控标、中医调本”实现优势互补:
1. 减少药物副作用
案例:62岁女性患者,合并高血压和颈动脉斑块,使用氟伐他汀后出现肝功能异常。改用瑞舒伐他汀(10mg/日)联合荷丹片(化痰降浊中成药),1个月后血脂达标(LDL-C从3.82mmol/L降至2.86mmol/L),且肝酶恢复正常。
2. 改善患者依从性
中医通过饮食、运动、情志调理,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招式可增强脾胃功能,五行音乐疗法(如《紫竹调》)可缓解焦虑,减少因情绪波动导致的血脂波动。
3. 预防复发,提升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关注血脂指标,更注重整体症状改善。例如,痰湿体质患者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可显著减轻肢体困重、大便溏稀等问题,从而提高长期治疗信心。
四、患者须知:科学降脂的四大原则
1.定期监测:每3-6个月检测血脂四项(TC、TG、LDL-C、HDL-C),根据结果调整方案。
2.个体化治疗:根据年龄、并发症(如糖尿病、冠心病)选择药物,例如极高危患者需将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
3.生活方式干预:每日盐摄入<5克,膳食纤维摄入≥25克,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4.避免误区:切勿自行停用西药或滥用保健品(如红曲制品可能含他汀成分,导致重复用药风险)。
五、结语
血脂异常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中西医结合模式通过整合现代医学的精准性与传统医学的整体观,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选择。从今天起,调整饮食、坚持运动、规范用药,让心血管健康重回正轨!
(张晓宁 兰考县中心医院 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