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血脂高”与“血稠”常被混为一谈,许多人误以为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中医通过千年实践发现,二者虽同属血液异常,但病因病机截然不同——血脂高多因痰浊瘀滞,血稠则与气血运行不畅相关。本文将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研究,解析血脂高的核心病因,并揭示中医化痰降脂的独特思路。
一、血脂高≠血稠:概念混淆背后的健康风险
(一)本质差异:痰浊与血流的双重困境
血脂高特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超标,属于脂代谢异常范畴。中医将其归为“痰浊”“血瘀”证,认为饮食不节、脾失健运导致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输布,聚而成痰,阻塞血脉。而血稠是血液流变学异常,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升高,多由脱水、红细胞增多或炎症反应引发,与脂质水平无直接关联。
(二)危害升级:从动脉斑块到心梗的连锁反应
血脂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沉积于血管壁,会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疾病。而血稠主要影响微循环,可能引发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但较少直接导致心脑血管事件。
二、中医视角:血脂高的“痰瘀”本质与调理路径
(一)病因溯源:三因致痰,阻塞血脉
中医认为,血脂高的核心病机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具体可分为三型:
1. 痰湿内盛型:形体肥胖、头晕嗜睡、舌苔白腻。多因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水湿聚而成痰。
2. 湿热壅盛型:口苦口黏、大便黏腻、舌红苔黄。常见于嗜酒或长期摄入辛辣者,湿热熏蒸,炼液为痰。
3. 淤血阻滞型:面色晦暗、舌质紫暗、两胁刺痛。多因情志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
(二)调理方略:化痰、活血、健脾三管齐下
1. 经典方剂:千年古方的现代应用
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适用于痰湿内盛型,现代研究证实其可降低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
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陈皮):清热化痰,和胃利胆。针对湿热壅盛型,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脂质代谢。
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用于淤血阻滞型,能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
2. 药食同源:厨房里的降脂密码
山楂荷叶茶:山楂含解脂酶,可促进脂肪分解;荷叶生物碱能抑制肠道对脂肪的吸收。每日饮用1杯,连续4周可降低TG 15%。
薏苡仁赤豆粥:薏苡仁利水渗湿,赤小豆健脾祛湿。适合痰湿体质者,每周食用3次,可减轻体重2~3kg。
决明子菊花饮:决明子清肝明目,菊花疏散风热。二者合用可降低LDL-C 12%,适合伴有高血压的血脂高患者。
3. 针灸疗法:疏通经络的降脂开关
丰隆穴(小腿外侧):“痰多宜向丰隆寻”,每日按压5分钟,可促进痰液排出,降低血脂。
足三里穴(小腿前外侧):健脾和胃,增强脾胃运化功能。针刺或艾灸此穴,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太冲穴(足背):疏肝解郁,调节气机。配合丰隆穴使用,可改善情志不畅导致的血脂异常。
三、生活调护:细节决定降脂成败
(一)饮食禁忌:远离“三高”食物
高脂肪: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奶油蛋糕,每日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25%。
高胆固醇:蛋黄、蟹黄、鱼子酱,每周摄入量不超过3个蛋黄。
高糖:含糖饮料、甜点、精制米面,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25g。
(二)运动处方:有氧运动+传统功法
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
八段锦:重点练习“调理脾胃须单举”“左右开弓似射雕”,每日1遍,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痰湿代谢。
太极拳:通过云手、野马分鬃等动作,引导气血运行,改善淤血状态。
(三)情志管理:疏肝解郁降血脂
五音疗法:角调式音乐(如《胡笳十八拍》)可疏肝理气,每日聆听30分钟,能降低皮质醇水平,改善脂质代谢。
深呼吸训练: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凹陷),每日3次,每次5分钟,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降低血脂。
四、何时需就医?这些信号不可忽视
若出现以下情况,提示血脂高可能已引发严重并发症,需立即就医:胸痛、胸闷,伴放射性肩背痛;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无力;眼睑黄色瘤、角膜环等脂质沉积表现;甘油三酯>5.65mmol/L,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
专家提醒: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指出,血脂高的中医调理需坚持3~6个月,配合低脂饮食与适度运动,多数患者可实现血脂达标。若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需在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
五、结语:化痰降脂,重获血脉通达
血脂高与血稠虽同属血液异常,但中医以“痰浊”“血瘀”为切入点,通过化痰、活血、健脾的独特思路,为患者提供了标本兼治的选择。从一杯山楂荷叶茶到一剂二陈汤,从一次丰隆穴按摩到一招八段锦,每一种方法都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智慧。当我们以敬畏之心重拾老祖宗的养生之道,便会发现:降脂从来不是与身体的对抗,而是一场与自然和谐共振的生命修行。
(孟媛 南阳市中医院 老年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