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人参、黄芪这类补益中药素有 “补气圣品” 的美誉,它们能在气血亏虚时为身体注入能量,但如同烈火能取暖亦能燎原,这些药材的使用也暗藏着诸多禁忌。若不顾体质盲目服用,非但无法达到滋补效果,反而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了解其适用边界与使用规范至关重要。
人参作为补气第一要药,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常用于治疗气虚欲脱、久病体虚等重症,但它并非人人皆宜。湿热体质者需格外谨慎,这类人群本身就存在舌苔黄腻、口苦口黏、大便黏滞不爽等症状,而人参性温味甘,极易加重体内湿热之邪,可能导致胸闷腹胀、烦躁失眠等不适。肝阳上亢者同样不适合服用人参,像高血压患者中属于肝阳上亢证型的,常表现为头晕头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服用人参后可能因补气升阳作用而使血压进一步升高,甚至诱发头晕头痛加剧。此外,感冒发热期间也应暂停使用人参,此时体内正邪相争,盲目进补会使病邪滞留体内,导致发热缠绵不愈,中医称之为 “闭门留寇”。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机能活跃,若没有明显的气虚症状,长期服用人参可能引发性早熟等问题,这一点尤其需要家长警惕。
黄芪的补气作用虽不及人参峻猛,但擅长益气升阳、固表止汗,是调理气虚乏力、自汗盗汗的常用药,其禁忌人群与人参既有重叠也有差异。气滞湿阻者应避免使用黄芪,这类人常感觉胸胁胀闷、嗳气频繁、肢体困重,黄芪的补气作用可能加重气机阻滞,导致腹胀更甚。阴虚火旺者服用黄芪则如同火上浇油,他们本身就有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等表现,黄芪的温燥之性会进一步耗伤阴液,引发咽喉肿痛、心烦失眠等症状。对于孕妇而言,黄芪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尤其是孕晚期女性,黄芪的升提作用可能干扰子宫正常收缩,增加早产风险。另外,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也不宜使用,此时邪气正盛,服用黄芪可能导致疮疡红肿加剧、愈合延迟,反而不利于病情恢复。
在使用剂量方面,人参的用量需根据体质与病情灵活调整。健康人用于日常调理时,每日用量不宜超过 3 克,且需采用切片含服或泡茶的温和方式;而用于治疗气虚重症时,每日剂量可增至 10-15 克,但必须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使用。黄芪的常规用量相对宽泛,一般每日 5-15 克为宜,若用于治疗气虚水肿等病症,最大剂量可增至 30 克,但连续使用不宜超过 7 天,以免引发补气太过的弊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人参还是黄芪,都应从小剂量开始试用,观察 2-3 天后若无不适反应,再逐渐增加至常规剂量,切不可急于求成而过量服用。
关于使用时长,补益中药的服用讲究 “中病即止”,切忌长期不间断使用。人参作为峻补之品,连续服用不宜超过 1 个月,若需长期调理,应在服用 2 周后暂停 1 周,让身体有时间消化吸收药性。黄芪的服用周期可适当延长,但也建议连续使用不超过 2 个月,期间需定期观察身体反应,一旦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上火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师。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如需长期服用补益中药,最好采用 “间歇疗法”,即服用 1 个月后停药 1-2 周,同时定期复查舌苔、脉象等体征,根据身体变化调整用药方案。
此外,补益中药的使用还需兼顾时节与体质变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此时服用人参、黄芪等温补药材应适当减量,或配伍麦冬、菊花等清热养阴之品;而冬季气候寒冷,人体阳气内敛,是进补的最佳时机,可在中医师指导下适当增加用量。同时,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萝卜、绿豆等破气消积的食物,以免降低药效;也不宜与铁剂、抗凝血药物同时服用,以防影响药物代谢或引发不良反应。
总之,人参、黄芪等补益中药如同双刃剑,用对则能扶正祛邪,用错则可能损伤正气。在使用这些药材前,最好先由专业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识,明确是否适合进补,再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适的剂量与疗程,唯有科学合理地运用,才能让这些传统药材真正发挥其滋补功效,为健康保驾护航。
(张灵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药科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