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电解质:人体“生命电信号”的传递者
电解质是溶于体液中的带电离子,其核心功能是维持体内的“电化学平衡”。具体来说,它们的作用包括:
-维持体液平衡:钠、氯等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钾、镁等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它们通过浓度差调控水分在细胞内外的流动,避免细胞水肿或脱水。
-传导神经信号:神经冲动的传递依赖于离子的跨膜流动(如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电解质异常会导致神经反应迟钝或异常兴奋。
-保障肌肉功能:肌肉收缩(包括心肌、骨骼肌)需要钙离子、钾离子等参与,离子浓度异常可能引发肌肉无力、抽搐甚至心律失常。
-调节酸碱平衡:氯、碳酸氢根等阴离子通过与氢离子结合或分离,维持血液pH值稳定(正常pH为7.35-7.45)。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饮食摄入电解质,通过肾脏、消化道等排泄多余部分,保持浓度稳定。当摄入不足、排泄过多或体内分布异常时,就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其中,钠、钾、氯是临床中最常检测且最易出现异常的三种电解质。
二、钠离子异常:体液平衡的“调节器”故障
钠是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阳离子,约90%的细胞外液渗透压由钠离子维持,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血容量和体液分布。正常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低于135mmol/L为“低钠血症”,高于145mmol/L为“高钠血症”。
(一)低钠血症:体内“水量过多”或“钠量不足”
低钠血症是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和住院患者。其本质是血液中钠浓度被稀释,或钠丢失过多。
1.常见原因
-摄入不足:长期禁食、饮食过淡,或因呕吐、吞咽困难无法进食;
-丢失过多:大量出汗(如高温作业)、腹泻、呕吐(消化液含大量钠),或肾脏疾病(如肾小管受损导致钠重吸收减少);
-稀释性低钠:体内水分过多(如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导致水潴留),或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如颅内感染、肿瘤),导致钠被“稀释”。
2.典型表现
-轻度(130-135mmol/L):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感乏力、食欲减退、头晕;
-中度(120-130mmol/L):出现恶心呕吐、肌肉痉挛、注意力不集中、走路不稳;
-重度(<120mmol/L):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癫痫发作,甚至因脑水肿压迫脑组织而危及生命。
3.特殊提醒
低钠血症的症状与血钠下降速度有关:急性低钠(数小时内下降)即使程度较轻,也可能出现严重症状;慢性低钠(数天或数周下降)因身体逐渐适应,症状可能较轻微。
(二)高钠血症:体内“水量不足”或“钠量过多”
高钠血症相对少见,主要因体内水分丢失过多,或钠摄入过多且排泄受限,导致血液浓缩、钠浓度升高。
1.常见原因
-水分丢失过多:高热、大量出汗、腹泻、尿崩症(肾脏排水过多),且未及时补水;
-钠摄入过多:过量服用含钠药物(如某些降压药、止泻药),或误将盐水当饮用水;
-排泄障碍:肾功能衰竭患者因排尿减少,若摄入高钠饮食,易导致钠蓄积。
2.典型表现
-轻度(145-155mmol/L):口渴(身体最直接的信号)、尿量减少、尿色加深;
-中度(155-160mmol/L):口唇干燥、皮肤弹性差、烦躁不安、心率加快;
-重度(>160mmol/L):意识模糊、幻觉、抽搐、昏迷,甚至因脑细胞脱水(水分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导致永久性脑损伤。
3.特殊提醒
婴幼儿和昏迷患者无法主动饮水,发生高钠血症时可能缺乏“口渴”信号,易被忽视,需格外关注其尿量和皮肤状态。
三、钾离子异常:心脏与肌肉功能的“警示灯”
钾是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98%的钾存在于细胞内,仅2%在细胞外液,但这2%却对维持心脏节律、肌肉收缩至关重要。正常血清钾浓度为3.5-5.5mmol/L,低于3.5mmol/L为“低钾血症”,高于5.5mmol/L为“高钾血症”。
(一)低钾血症:肌肉无力与心脏“乱跳”
低钾血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主要因钾摄入不足、丢失过多,或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分布异常)。
1.常见原因
-摄入不足:长期禁食、节食,或饮食中很少吃含钾食物(如香蕉、土豆、菠菜);
-丢失过多:频繁呕吐、腹泻(消化液含钾),或长期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导致肾脏排钾增多;
-分布异常:大量输注葡萄糖+胰岛素(促进钾进入细胞内)、碱中毒等情况,导致血液中钾减少。
2.典型表现
-肌肉系统:最早出现四肢无力(从下肢开始,表现为走路发软、爬楼梯困难),严重时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平滑肌受累时出现腹胀、便秘、排尿困难;
-心血管系统:心跳加快或心律不齐(如早搏、房颤),心电图可见特征性改变(ST段压低、T波低平),严重时可导致心室颤动、心脏骤停;
-其他:精神萎靡、嗜睡,或出现多尿(肾脏浓缩功能下降)。
3.特殊提醒
低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往往早于肌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乏力,却突然发生心律失常,尤其危险。长期服用利尿剂的高血压患者需定期监测血钾。
(二)高钾血症:心脏“停跳”的潜在风险
高钾血症虽不如低钾血症常见,但危险性更高,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需紧急处理。其主要因钾摄入过多、排泄受阻,或细胞内钾大量释放到细胞外。
1.常见原因
-摄入过多:短时间内摄入大量含钾药物(如氯化钾注射液)或高钾食物(如大量食用香蕉、橙子),尤其肾功能不佳者;
-排泄受阻:肾功能衰竭(肾脏排钾能力下降)、服用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或ACEI类降压药(减少肾脏排钾);
-细胞内钾释放:严重创伤、烧伤、溶血(红细胞破裂)、酸中毒(细胞内钾外移)等情况。
2.典型表现
-肌肉系统:早期出现四肢麻木、刺痛、肌肉无力,严重时出现瘫痪;
-心血管系统:心跳缓慢、心律不齐(如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可见T波高尖、QRS波增宽,最终可能导致心室停搏;
-其他:恶心、呕吐、腹痛(胃肠道平滑肌受影响)。
3.特殊提醒
高钾血症的症状往往不典型,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乏力”,但心电图已出现明显异常,因此肾功能不全、长期服用保钾药物者需定期监测血钾,避免高钾风险。
四、氯离子异常:酸碱平衡与体液调节的“配角”
氯是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阴离子,与钠离子共同维持体液渗透压,同时参与酸碱平衡调节(如氯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正常血清氯浓度为96-108mmol/L,低于96mmol/L为“低氯血症”,高于108mmol/L为“高氯血症”。氯离子异常通常与钠、钾异常同时存在,单独异常较少见。
(一)低氯血症:多与“碱中毒”或“钠丢失”相关
1.常见原因
-频繁呕吐(丢失大量胃酸,导致代谢性碱中毒,氯离子随胃酸丢失);
-利尿剂使用过多(如呋塞米,排钠的同时也排氯);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导致呼吸性酸中毒,肾脏代偿性排氯增多。
2.典型表现
低氯血症本身症状不明显,多伴随低钠或碱中毒的表现,如乏力、手足抽搐(碱中毒导致血钙降低)、呼吸浅慢等。
(二)高氯血症:多与“酸中毒”或“钠潴留”相关
1.常见原因
-大量输入含氯液体(如生理盐水);
-肾功能不全导致氯排泄减少;
-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脏排碳酸氢根增多,氯离子代偿性升高。
2.典型表现
主要伴随高钠或酸中毒的症状,如口渴、尿少、呼吸深快(酸中毒的代偿性呼吸)、乏力等。
五、电解质紊乱的常见诱因与高危人群
电解质紊乱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以下情况易诱发电解质紊乱:
-急性疾病:呕吐、腹泻、高热、感染等导致体液大量丢失;
-慢性疾病:肾功能衰竭(排泄障碍)、糖尿病(渗透性利尿导致钠钾丢失)、心力衰竭(水钠潴留);
-治疗因素:长期使用利尿剂、激素、抗生素等药物,或大量输液未合理配比电解质;
-生活习惯:过度节食、酗酒(呕吐导致电解质丢失)、高温作业未及时补水补盐。
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器官功能退化,调节能力差)、婴幼儿(体液占比高,调节机制不完善)、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肾病)、术后或长期卧床者(进食少、活动少)。
六、电解质紊乱的应对与预防原则
电解质紊乱的治疗核心是“纠正异常浓度,去除诱因”,同时预防并发症。
(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出现疑似症状(如严重乏力、心律不齐、意识异常)时,需立即就医,通过血液电解质检测明确异常类型和程度,再针对性治疗:
-低钠/低钾:轻度可通过饮食补充(如喝淡盐水补钠,吃香蕉补钾);中重度需静脉输注相应电解质溶液(需严格控制速度和剂量);
-高钠/高钾:轻度高钠可缓慢补水(避免快速纠正导致脑水肿);高钾血症需立即使用钙剂(对抗心脏毒性)、胰岛素+葡萄糖(促进钾进入细胞)或透析(肾功能衰竭者)。
(二)预防为先,减少诱因
-均衡饮食:不挑食,保证每日摄入足量的钠(成人每日需5-6g盐)、钾(多吃新鲜蔬果、豆类)、氯(天然食物中的氯已足够,无需额外补充);
-合理补水:高温作业、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避免单纯喝白开水导致低钠);腹泻、呕吐时,可饮用口服补液盐(含钠、钾、氯,比例合理);
-谨慎用药:长期服用利尿剂、降压药者,需遵医嘱定期监测电解质,避免自行调整药量;
-关注高危人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需定期体检,出现食欲下降、尿量异常时及时检查电解质。
七、总结:电解质紊乱是“信号”,而非“终点”
电解质紊乱本身是一种病理状态,而非独立疾病,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复杂的原因——可能是饮食不当、急性疾病,也可能是慢性器官功能异常。钠、钾、氯的异常表现虽各有侧重,但都可能影响神经、肌肉、心脏等关键系统的功能,严重时危及生命。
认识电解质紊乱的常见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了解其诱因,能更好地预防;而及时就医、针对性治疗,则是避免病情恶化的关键。对于普通人而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如持续乏力、心跳异常),就是守护电解质平衡、维护整体健康的最佳方式。
(陈中展 河南省淮滨县人民医院 医学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