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一文读懂电解质紊乱:查血钾、血钠能发现吗?

2025-04-21 15:3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人体这个精密的 “生命工厂” 里,除了我们熟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有一类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物质 —— 电解质。它们像 “隐形的调节器”,维持着心脏跳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核心生理功能。一旦电解质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引发 “电解质紊乱”,轻则出现乏力、头晕,重则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很多人在体检或就医时会被建议查血钾、血钠,这两项检查到底能不能发现电解质紊乱?我们不妨从电解质的本质、紊乱的危害以及检查的意义说起。

一、先搞懂:电解质是什么?为什么不能 “乱”?
电解质是溶解在体液(血液、组织液、细胞内液等)中的矿物质,主要包括钾、钠、氯、钙、镁、磷等,它们在体内以带电离子的形式存在,既能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平衡(比如让细胞不脱水也不水肿),又能参与神经信号传递和肌肉收缩 —— 简单来说,没有电解质,心脏无法规律跳动,手脚无法正常活动,连神经感知疼痛、冷热的功能都会 “失灵”。

正常情况下,人体会通过肾脏排尿、肠道吸收、皮肤出汗等方式,将电解质的浓度控制在极窄的正常范围内。比如血钾的正常范围是 3.5-5.5mmol/L,血钠是 135-145mmol/L,哪怕只是轻微超出或低于这个区间,就可能触发身体的 “预警信号”;如果偏差过大,会直接扰乱生理功能,形成 “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组 “失衡状态” 的统称,常见的类型包括低钾血症(血钾过低)、高钾血症(血钾过高)、低钠血症(血钠过低)、高钠血症(血钠过高),以及低钙、高钙、低镁等问题。这些紊乱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多种同时发生,比如严重呕吐时,往往会同时丢失钾、钠、氯,引发多种电解质异常。

二、查血钾、血钠:能发现 “部分” 电解质紊乱,但不够全面
很多人疑惑:“我查了血钾、血钠,结果正常,是不是就没有电解质紊乱?” 答案是 “不一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确血钾、血钠检查的意义,以及它们的 “局限性”。

1. 血钾、血钠:电解质紊乱的 “核心预警指标”
血钾和血钠是人体内最关键的两种电解质,它们的紊乱不仅高发,而且对生命安全的影响最直接,因此成为临床优先检查的项目:

· 血钾:心脏的 “守护神”

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血液中的钾(血钾)虽然含量少,但直接影响心脏节律。当血钾低于 3.5mmol/L(低钾血症)时,人会出现手脚无力、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导致心跳加快、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若血钾高于 5.5mmol/L(高钾血症),则可能直接引发心脏传导阻滞,出现心跳过慢、血压下降,同样危及生命。通过查血钾,能直接发现这两种致命性较高的紊乱,比如长期服用降压药(如利尿剂)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定期查血钾可及时避免风险。

· 血钠:体液平衡的 “标尺”

钠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是维持血液渗透压的核心。血钠低于 135mmol/L(低钠血症)时,常见于大量饮水、呕吐腹泻或肾病患者,会出现乏力、恶心、意识模糊;血钠高于 145mmol/L(高钠血症)则多因严重脱水、大量出汗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能导致口渴、烦躁、昏迷。查血钠能快速判断体液是否失衡,比如中暑患者查血钠,若发现高钠,说明身体已严重缺水,需紧急补液。

从临床来看,约 70% 的电解质紊乱会伴随血钾或血钠异常,因此这两项检查是排查电解质问题的 “第一道防线”。比如有人长期节食减肥,出现下肢无力,查血钾发现只有 2.8mmol/L,医生就能快速判断是 “低钾血症”,及时补钾即可缓解。

2. 只查血钾、血钠:可能漏掉这些电解质紊乱
需要注意的是,血钾、血钠正常,不代表没有其他电解质紊乱。因为电解质家族中还有氯、钙、镁、磷等成员,它们的失衡同样会引发健康问题,却无法通过血钾、血钠检查发现:

· 低氯 / 高氯血症:氯常与钠共同维持体液平衡,呕吐、腹泻时会同时丢失氯,导致低氯血症,出现肌肉抽搐、碱中毒;而严重肾病患者可能出现高氯血症,引发酸中毒。氯的检查需要单独查 “血氯”,正常范围是 96-106mmol/L。

· 低钙 / 高钙血症:钙不仅关乎骨骼健康,还参与神经肌肉收缩。低钙血症(血钙低于 2.2mmol/L)会导致手脚抽搐、麻木,常见于缺钙、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高钙血症(血钙高于 2.75mmol/L)则可能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转移癌引发,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肾结石。钙的检查需查 “血钙”(包括总钙和离子钙)。

· 低镁 / 高镁血症:镁是多种酶的 “激活剂”,参与能量代谢。低镁血症(血镁低于 0.75mmol/L)会导致心律失常、肌肉震颤,常见于长期酗酒、营养不良;高镁血症(血镁高于 1.25mmol/L)多因肾功能衰竭、过量补镁引发,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呼吸抑制。镁的检查需单独查 “血镁”。

比如有位老人因长期服用抗生素出现手脚抽搐,查血钾、血钠正常,但查镁后发现血镁只有 0.5mmol/L,最终诊断为 “低镁血症”,补镁后症状很快缓解 —— 如果只查血钾、血钠,就可能错过病因,延误治疗。

三、哪些人需要警惕电解质紊乱?该查哪些项目?
电解质紊乱不是 “小众问题”,以下人群是高发群体,需要特别注意: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服用利尿剂)、甲状腺疾病患者,肾脏排钠排钾功能可能受损,或激素水平异常影响电解质平衡;

· 特殊生理状态人群: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婴幼儿(体液调节能力弱)、孕妇(需额外电解质支持);

· 生活习惯不良者:长期节食减肥、大量饮酒、剧烈运动后不及时补水补盐者;

· 急性病患者:呕吐腹泻、严重感染、烧伤、手术术后患者,会因大量丢失体液导致电解质失衡。

如果属于以上人群,或出现乏力、肌肉抽搐、心跳异常、意识模糊等症状,建议不要只查血钾、血钠,而是选择 “电解质五项” 或 “电解质七项” 检查 —— 前者包括钾、钠、氯、钙、镁,后者在此基础上增加磷,能更全面地排查电解质问题。

四、电解质紊乱能预防吗?记住 3 个关键
电解质紊乱虽然危险,但大多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预防:

合理补水,别只喝白开水:大量出汗(如运动、高温作业)后,别只喝纯水,可喝淡盐水(1 升水加 1-2 克盐)或运动饮料,补充丢失的钠、钾;呕吐腹泻时,可喝口服补液盐(含钠、钾、氯),避免电解质流失。

均衡饮食,不盲目忌口:多吃富含电解质的食物,比如补钾吃香蕉、菠菜、土豆,补钠靠天然食盐(每日 5 克以内),补钙吃牛奶、豆制品,补镁吃坚果、深绿色蔬菜,避免长期节食或单一饮食。

慢性病患者定期监测: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需遵医嘱定期查电解质,不要自行增减药物(如利尿剂可能导致低钾,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总之,电解质紊乱是一组 “可防可治” 的问题,查血钾、血钠能发现大部分高危情况,但要全面排查,还需结合其他电解质检查。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饮食均衡、科学补水,就能让电解质维持在 “平衡状态”,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王新华 睢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