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作为人体循环系统的核心指标,如同心血管健康的“晴雨表”,时刻反映着心脏泵血功能与血管弹性状态。对于正常成人而言,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正常范围有着明确的医学界定,而理解这些数值背后的健康意义,远比单纯记忆数字更为重要。
一、血压的基本概念与测量标准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核心数值,单位为毫米汞柱(mmHg)。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血液对动脉壁的最高压力,此时血液被强力泵入主动脉;舒张压则是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弹性回缩产生的最低压力,体现血管外周阻力。
准确测量血压需遵循严格规范:测量前需安静休息5-10分钟,避免吸烟、饮浓茶咖啡、剧烈运动及情绪波动;推荐坐位测量,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使用经过校准的电子血压计或汞柱式血压计;连续测量2-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这些细节直接影响数值的可靠性,是判断血压是否正常的前提。
二、正常成人的血压范围界定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及国际通用标准,18岁及以上健康成人的正常血压范围为:
-收缩压:90-120 mmHg
-舒张压:60-80 mmHg
这一范围是基于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确定的健康区间,在此范围内,心血管系统能以最经济的方式维持全身器官供血,血管承受的压力处于生理安全阈值内。例如,当收缩压稳定在110 mmHg左右时,心脏既能高效泵血,又不会因过度做功导致心肌疲劳;舒张压维持在70 mmHg上下时,既能保证组织器官在心脏舒张期的血液灌注,又不会增加血管壁的长期损伤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血压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健康人群(如长期运动的运动员、体型偏瘦的年轻女性)可能基础血压偏低,收缩压在90-100 mmHg、舒张压50-60 mmHg,但无头晕、乏力等症状,这属于生理性低血压,无需特殊干预。
三、血压的分级体系与临床意义
血压并非只有“正常”与“异常”两种状态,医学上通过精细化分级来评估健康风险:
1.正常高值血压
收缩压120-129 mmHg且舒张压<80 mmHg被定义为正常高值。这一区间虽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却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研究显示,正常高值人群未来5年发展为高血压的概率是正常血压者的2倍,且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34%。这类人群通过低盐饮食(每日<5g)、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可使高血压发生率降低40%。
2.高血压的分级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采用“非同日三次测量”原则,即不同日子测量的血压均达到以下标准:
-一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30-139 mmHg或舒张压80-89 mmHg
-二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40-159 mmHg或舒张压90-99 mmHg
-三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
特殊类型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常见于老年人,表现为收缩压≥130 mmHg而舒张压<80 mmHg,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弹性减退有关。这类高血压对心脑血管危害显著,是老年痴呆、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3.低血压的临床判断
医学上一般将收缩压<90 mmHg和(或)舒张压<60 mmHg视为低血压。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判断:病理性低血压常伴随头晕、黑矇、乏力、晕厥等症状,可能由脱水、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脏病等引起;而生理性低血压多见于年轻女性和长期体力劳动者,无明显不适,属于健康状态。
四、血压波动的生理规律与影响因素
人体血压存在昼夜节律性波动,呈现“两峰一谷”特征:早晨6-10点出现第一个高峰,下午16-20点出现第二个高峰,夜间2-4点降至最低,波动幅度通常在10-20 mmHg。这种节律与交感神经活性、激素分泌(如皮质醇)及代谢水平变化密切相关,偏离这一节律(如夜间血压不降反升)可能提示血管病变。
多种因素可导致血压临时波动:情绪激动时收缩压可瞬间升高20-30 mmHg;寒冷环境会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5-10 mmHg;餐后1小时内血压可能下降5-8 mmHg(餐后低血压);长期高盐饮食者血压平均比低盐饮食者高5-10 mmHg。这些波动是机体的正常调节反应,但长期反复超出正常范围,会逐渐损害血管内皮功能。
五、血压异常的健康危害与干预原则
血压持续异常对身体的损害是全身性的:收缩压每升高20 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 mmHg,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翻倍。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肥厚、冠心病、脑卒中、慢性肾衰竭等;而严重低血压则会引起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脑缺血、肾功能损伤等。
针对不同血压状态的干预策略各有侧重:正常高值人群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包括控制体重(BMI维持在18.5-23.9)、限制饮酒(男性每日酒精≤25g)、保持良好睡眠;一级高血压患者可先通过3-6个月生活方式调整观察效果,若血压仍高则需药物治疗;二级及以上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启动药物治疗,同时配合生活方式改善。
六、特殊人群的血压管理要点
老年人血压管理有其特殊性,由于动脉弹性减退,收缩压升高更为常见,指南建议65-79岁老年人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80岁及以上控制在<150/90 mmHg,避免过度降压导致脑供血不足。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则需更严格,目标值为<130/80 mmHg,以延缓并发症进展。
血压监测频率也需个体化:健康成人每年至少测量1次;正常高值或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每3-6个月测量1次;高血压患者应每天定时测量,掌握血压波动规律,为治疗调整提供依据。
理解正常成人血压的正常范围(收缩压90-120 mmHg,舒张压60-80 mmHg),不仅是记忆一组数字,更是掌握心血管健康的主动权。血压的细微变化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通过科学测量、定期监测和及时干预,才能有效维护循环系统功能,降低相关疾病风险。记住,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是对心脏和血管最温柔的呵护。
(贾建立 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滑县医院 内一科 副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