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在照料宝宝时,常常会被各种细微的变化牵动神经,其中新生儿的呼吸状态就是备受关注的一点。不少家长发现,宝宝的小胸口起伏得比成人快很多,有时甚至会伴随着轻微的呼吸声,这究竟是正常现象还是健康隐患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新生儿呼吸频率的正常范围及其背后的生理原因。
从医学角度来说,新生儿的呼吸频率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成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通常为每分钟 12-20 次,而新生儿由于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呼吸频率会明显更快。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在安静时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 40-60 次,哭闹或活动时可能会暂时升高到每分钟 60-80 次,这都属于生理范围内的波动。
这种较快的呼吸频率是由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决定的。一方面,新生儿的肺容量相对较小,每次呼吸所能交换的气体量有限,为了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就需要通过增加呼吸次数来弥补。另一方面,新生儿的新陈代谢速度比成人快,身体对氧气的需求量更高,快速的呼吸能更及时地为机体提供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此外,新生儿的呼吸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呼吸调节功能不够稳定,容易出现呼吸节奏不规律的情况,有时快有时慢,甚至会有短暂的呼吸暂停(一般不超过 15 秒),这些都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改善。
不过,家长们也需要学会区分正常的呼吸频率和异常情况。如果新生儿在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持续超过每分钟 60 次,或者低于每分钟 30 次,就可能是呼吸异常的信号,需要引起重视。呼吸过快可能与呼吸道感染、肺炎、先天性心脏病、发热等因素有关;而呼吸过慢则可能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或其他严重疾病。
除了频率之外,家长还可以通过观察呼吸模式来判断宝宝的健康状况。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呼吸应该是平稳的,胸部和腹部会同时起伏,且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如果发现宝宝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呼吸时鼻翼扇动、锁骨上窝或肋间隙凹陷(即吸气时胸口出现明显的凹陷)、嘴唇或指甲发紫、呼吸时发出异常的声音(如呻吟、喘息)、呼吸暂停时间超过 15 秒且伴随心率下降等。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宝宝存在呼吸道梗阻、肺部感染或其他严重疾病,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监测新生儿的呼吸频率。首先,要选择宝宝安静的状态,比如在吃奶后半小时或入睡时进行观察,避免在哭闹、吃奶或刚睡醒时测量,以免得到不准确的数据。监测时,家长可以将手轻轻放在宝宝的胸口或腹部,计数一分钟内呼吸起伏的次数,也可以通过观察腹部的起伏来计数,因为新生儿多以腹式呼吸为主。如果对测量结果有疑问,或者发现呼吸频率异常,不要过于紧张,可多次测量并记录,以便向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另外,家长还需要为新生儿营造适宜的呼吸环境,减少呼吸异常的风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空气过于干燥或污浊,温度控制在 22-26℃,湿度保持在 50%-60%,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宝宝的呼吸道健康。同时,要避免让宝宝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性物质,防止呼吸道受到刺激而引发不适。
值得注意的是,早产儿的呼吸频率可能会比足月儿稍快,这是因为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发育更不成熟,呼吸调节功能更弱。对于早产儿,家长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呼吸状况,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和监测。
总之,新生儿呼吸频率比成人快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正常范围为安静时每分钟 40-60 次。家长们在日常护理中要多留心观察,掌握正确的判断方法,既要避免因过度紧张而草木皆兵,也要警惕异常情况的发生。如果对宝宝的呼吸状况存在疑虑,及时咨询儿科医生是最稳妥的做法,医生会通过专业的检查和评估,给出准确的判断和指导,让宝宝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卢会娟 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