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宝宝出生后极为常见的现象,常让新手父母们忧心忡忡。其实,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精准了解它们的区别,才能更好地应对,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宝宝出生后 2 至 3 天悄然登场。这是因为新生儿体内红细胞数量较多,寿命却比成人短,红细胞大量破坏后产生的胆红素也就相对较多。与此同时,宝宝的肝脏尚在发育阶段,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还不够成熟,胆红素在体内暂时堆积,从而导致皮肤和巩膜发黄。黄疸先从面部开始泛黄,随后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颜色比较浅淡,多呈现为浅黄色。比如,宝宝的脸蛋就像微微熟透的小苹果,透着淡淡的黄色。对于足月儿而言,生理性黄疸大多在出生后 7 至 10 天便会自行消退,就像一场来去匆匆的小雨。而早产儿的肝脏发育更不完善,黄疸可能会持续到 2 至 4 周才慢慢褪去。在出现生理性黄疸期间,宝宝的精神状态往往非常好,吃奶积极,睡眠也十分安稳,就像个无忧无虑的小天使,没有其他任何异常症状。从胆红素水平来看,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一般不会超过 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则不超过 256μmol/L(15mg/dl),并且每天胆红素上升的速度较为缓慢,不超过 5mg/dl。这就好比汽车在限速范围内平稳行驶,不会出现超速的情况。
病理性黄疸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有些宝宝甚至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就会出现明显的黄疸症状。这往往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等较为严重的原因导致的,就像暴风雨突然来袭,让人措手不及。病理性黄疸的进展速度犹如脱缰的野马,十分迅速。黄疸会在短时间内急剧加重,不仅面部发黄,躯干、四肢甚至手心、脚心都会被染成明显的黄色,颜色较深,通常呈橘黄色或金黄色,如同熟透过度的橙子。与生理性黄疸不同,病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超过 2 周,早产儿超过 4 周仍未消退,或者消退后又再次卷土重来。这种反复无常的情况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警惕。更让人担心的是,病理性黄疸常常伴随着一系列异常症状。宝宝可能会精神萎靡,整天昏昏欲睡,对吃奶也失去了兴趣,哭声变得微弱无力。有的还会出现呕吐、腹泻,体温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升。严重时,甚至会发生胆红素脑病,这会对宝宝的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的损害,留下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运动障碍等难以挽回的后遗症,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给宝宝的未来带来巨大的灾难。从胆红素水平分析,病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值显著高于生理性黄疸。足月儿超过 221μmol/L,早产儿超过 256μmol/L,或者每天上升的速度超过 5mg/dl,这表明胆红素在体内的增长速度过快,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病理性黄疸的成因错综复杂,可能由多种疾病引发。比如新生儿溶血病,当母亲与新生儿的血型不相容时,新生儿的红细胞会被大量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感染也是常见原因之一,像败血症、尿路感染等,会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异常;胆道闭锁会使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无法正常进入肠道而反流进入血液循环;母乳性黄疸则是一种特殊类型,虽属病理性,但多数情况下预后良好;此外,还有遗传代谢性疾病等,这些疾病都会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处理胆红素的功能异常或胆红素排泄障碍,进而引发病理性黄疸。
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对于宝宝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如果是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家长可以通过增加喂奶次数,让宝宝多吃多拉,促进胆红素随着粪便排出体外。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密切观察黄疸的变化情况,如果黄疸出现加重的趋势,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应当及时带宝宝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而一旦确诊为病理性黄疸,及时诊断和治疗刻不容缓。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一系列相关检查。血清胆红素测定能够准确了解胆红素的水平;血常规可以检测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溶血等情况;血型鉴定用于排查母婴血型不合的问题;肝功能检查则有助于判断黄疸是否与肝脏损害有关。通过这些检查,医生能够明确病因,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蓝光照射,利用蓝光的作用将胆红素分解为水溶性物质,使其能够随尿液排出体外;对于严重的溶血病,可能需要进行换血治疗,以迅速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同时,针对不同的病因,还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针对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对胆道闭锁进行手术治疗等。
总之,新生儿黄疸虽然常见,但父母们一定要学会准确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在日常生活中,密切留意宝宝黄疸的出现时间、持续时长、黄疸程度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异常症状。一旦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务必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为宝宝的健康成长筑牢坚实的防线。
(卢会娟 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新生儿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