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眼白)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黄疸的成因复杂,大致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了解这两者的区别,特别是在新生儿出生后的“黄金72小时”内准确识别,对于及时干预、保障新生儿健康至关重要。
一、生理性黄疸:自然过程,无需过度担忧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后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通常发生在出生后2-3天,4-5天时最严重,之后逐渐减轻,一般在出生后7-10天完全消退,早产儿可能持续时间稍长,但通常不超过4周。
特点:
出现时间: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
颜色变化:黄疸程度逐渐加深,达到高峰后逐渐消退。
一般情况:新生儿精神好,食欲佳,体重增长正常,无其他不适症状。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通常不会过高,且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应对:
密切观察: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的变化情况,记录黄疸出现和消退的时间。
充足喂养:鼓励母乳喂养,保证新生儿摄入足够的乳汁,促进排便,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
皮肤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因为感染可能加重黄疸。
日光照射:适量的自然光照射(避免直射眼睛)有助于黄疸消退,但需注意防晒和避免过热。
二、病理性黄疸:及时识别,尽早治疗
病理性黄疸则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可能涉及新生儿溶血、感染、肝脏疾病、胆道梗阻等,其出现时间、程度及持续时间均与生理性黄疸不同,且可能伴随其他症状。
特点:
出现时间:可能早于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4小时内),或持续时间过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
颜色变化:黄疸程度重,颜色深,且进行性加重。
伴随症状:可能出现贫血、嗜睡、拒奶、发热、抽搐、大便颜色异常(如白陶土样便)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可能伴有直接胆红素升高,提示肝脏或胆道问题。
应对:
立即就医:一旦发现新生儿黄疸异常,应立即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
病因治疗: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输血、抗感染治疗、保肝治疗等。
光疗:对于血清胆红素水平较高的新生儿,可能需要接受蓝光或绿光照射治疗,以促进胆红素分解和排出。
换血疗法:在某些严重情况下,如新生儿溶血,可能需要进行换血治疗。
三、‘黄金72小时’内的识别与应对
新生儿出生后的72小时,是观察黄疸变化、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的关键时期。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以下几点:
黄疸出现时间:若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应高度警惕病理性黄疸。
黄疸程度与进展:生理性黄疸程度较轻,逐渐加深后逐渐消退;病理性黄疸则可能迅速加重。
伴随症状:注意观察新生儿是否有贫血、拒奶、发热、抽搐等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血清胆红素等实验室检查,以辅助诊断。
四、预防与护理
孕期管理:孕妇应加强孕期保健,预防胎儿宫内感染,减少新生儿溶血等风险。
早期喂养:出生后尽早开始母乳喂养,促进胎粪排出,减少胆红素重吸收。
定期监测:出院后,家长应遵医嘱定期带新生儿回医院复查,监测黄疸情况。
健康宣教:家长应接受健康教育,了解黄疸的基本知识,学会识别异常黄疸,以便及时就医。
结语
新生儿黄疸虽常见,但及时准确的识别与应对至关重要。生理性黄疸是自然过程,无需过度担忧;而病理性黄疸则需立即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共同关注新生儿黄疸的变化,特别是在出生后的“黄金72小时”内,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通过科学的预防与护理,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病理性黄疸的发生,为新生儿保驾护航。
(王亚娟 漯河市中心医院 N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