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生儿黄疸:生理性VS病理性判断——家长必须知道的那些事

2025-08-12 13:5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小生命呱呱坠地,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种名为“新生儿黄疸”的现象可能会悄然出现,让不少新手父母忧心忡忡。黄疸,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医学名词,实际上在新生儿中相当普遍。那么,新生儿黄疸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这个话题,解开家长们心中的疑惑。

 一、新生儿黄疸:初识“小黄人”现象

新生儿黄疸,顾名思义,就是新生儿皮肤、黏膜和巩膜(眼白部分)出现黄染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进而沉积在皮肤等组织中所致。黄疸的出现,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症状,但并非所有黄疸都需要紧张,关键在于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二、生理性黄疸:自然的“过渡期”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黄疸类型,约占所有黄疸病例的80%以上。它通常在宝宝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4-5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一般不超过2周。生理性黄疸的宝宝,除了皮肤黄染外,其他方面如吃奶、睡眠、大小便等都正常,精神状态良好,体重增长也符合预期。

生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新生儿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多,产生大量胆红素,但此时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尚未完善,加上肠道吸收胆红素的能力较强,共同导致了生理性黄疸的出现。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随着宝宝肝脏功能的成熟和胆红素代谢的完善,黄疸会自行消退。

 三、病理性黄疸:不容忽视的“信号”

与生理性黄疸不同,病理性黄疸出现的时间更早(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或者黄疸消退后又再次出现。病理性黄疸的宝宝,除了皮肤黄染外,还可能伴有吃奶差、精神萎靡、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留下终身残疾。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新生儿溶血病(如ABO溶血、Rh溶血)、感染(如败血症、尿路感染)、先天性胆道闭锁、遗传代谢性疾病等。这些疾病都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否则可能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四、如何判断:生理性VS病理性

面对新生儿黄疸,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判断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以下几点,或许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1.观察出现时间: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而病理性黄疸可能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

2.评估黄疸程度:生理性黄疸的黄疸程度相对较轻,一般不超过面部和躯干,而病理性黄疸的黄疸程度可能更重,甚至波及四肢和手足心。

3.监测黄疸进展:生理性黄疸的黄疸程度会逐渐减轻,而病理性黄疸的黄疸程度可能持续加重或反复出现。

4.关注宝宝状态:生理性黄疸的宝宝一般状态良好,吃奶、睡眠、大小便等都正常;而病理性黄疸的宝宝可能伴有吃奶差、精神萎靡等症状。

当然,以上几点只是初步的判断方法,并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诊断。如果发现宝宝有黄疸症状,尤其是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时,家长们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专业的检查和治疗。

 五、治疗与预防:守护宝宝的健康

对于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密切观察宝宝的黄疸变化和一般状态即可。家长们可以通过增加母乳喂养次数、促进宝宝排便等方式,帮助宝宝加快胆红素的排出。

而对于病理性黄疸,则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治疗方法可能包括光疗(使用蓝光照射降低血清胆红素)、换血疗法(在严重情况下,通过换血来降低血清胆红素)、药物治疗(如使用白蛋白、肝酶诱导剂等)以及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抗感染治疗、手术治疗等)。

预防方面,虽然无法完全避免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但家长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降低风险:

-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应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的因素。

-分娩方式选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自然分娩,以减少新生儿因产伤、窒息等导致的溶血和黄疸风险。

-早期喂养: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促进宝宝排便,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

-密切观察:家长们应密切观察宝宝的黄疸变化和一般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六、结语:理性面对,科学应对

新生儿黄疸,这个看似简单却又不容忽视的现象,牵动着无数新手父母的心。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家长们对新生儿黄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知道了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面对黄疸,我们既要保持警惕,又要理性对待,科学应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宝宝的健康,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一份担忧,多一份快乐。

(侯素梅 赞皇县中医医院 儿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