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生儿黄疸那些事儿,家长不可不知

2025-03-21 16: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许多新手家长面对宝宝皮肤发黄的现象,往往会陷入焦虑与困惑。其实,黄疸并非洪水猛兽,了解其成因、类型及应对方法,能帮助家长更从容地守护宝宝健康。

一、黄疸的成因:胆红素代谢的“小插曲”

新生儿黄疸的本质是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胆红素是红细胞代谢的产物,新生儿由于红细胞数量多、寿命短,分解产生的胆红素本就较多。而肝脏作为处理胆红素的“加工厂”,在新生儿期尚未完全成熟,排泄能力较弱,加之肠道菌群未建立,胆红素易被重新吸收,最终引发黄疸。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会加剧黄疸风险:

溶血性疾病:如母婴血型不合(ABO溶血或Rh溶血),可能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骤增。

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损伤肝细胞,影响胆红素代谢。

胆道闭锁:先天性胆道畸形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红素反流入血。

遗传因素:如家族性高胆红素血症等,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相关酶的活性。

二、黄疸的类型:生理性VS病理性,如何区分?

黄疸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家长需通过观察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来初步判断。

(一)生理性黄疸:

出现时间: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足月儿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能延续至3-4周。

症状特点:黄疸程度较轻,先见于面部,逐渐蔓延至躯干,但手掌、足底通常不黄;宝宝精神好、吃奶香、睡眠足,无其他不适。

处理原则:无需特殊治疗,通过加强喂养、适当晒太阳即可促进胆红素排出。

(二)病理性黄疸:

出现时间早:出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

进展快:胆红素水平每日上升超过5mg/dL,或黄疸迅速蔓延至四肢、手足心。

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未消退。

退而复现:黄疸消退后再次出现,或伴随精神萎靡、拒奶、尖叫、抽搐等症状。

处理原则:需立即就医,通过蓝光治疗、药物干预甚至换血疗法降低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

三、家长应对指南:从预防到护理的全流程管理

1.预防黄疸:从孕期到产后的关键措施

孕期保健:定期产检,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妊娠期疾病;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减少辛辣、油腻食物摄入。

分娩期管理:避免早产和胎儿窘迫,减少缺氧对红细胞的破坏。

新生儿期护理:

尽早开奶:出生后半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每日8-12次,促进胎便排出(胎便含大量胆红素,延迟排出会加重黄疸)。

适当晒太阳: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的阳光,暴露四肢和背部,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注意遮挡眼睛和会阴部。

避免感染:保持环境清洁,接触宝宝前洗手,减少探视人员,防止细菌或病毒感染。

2.家庭护理:生理性黄疸的日常管理

加强喂养:母乳不足时可补充配方奶,确保宝宝每日摄入充足水分,促进胆红素排泄。

观察排便:正常胎便为墨绿色,2-3天后转为黄色;若排便延迟或颜色浅淡,需警惕胆道闭锁。

记录黄疸变化:每日在自然光下观察宝宝皮肤颜色,若黄疸加重或蔓延至手足心,及时就医。

3.医疗干预:病理性黄疸的治疗选择

蓝光治疗:通过特定波长的蓝光将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经尿液排出,是病理性黄疸的首选疗法。治疗时需戴眼罩保护眼睛,穿纸尿裤保护外生殖器。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益生菌(如双歧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胆红素重吸收;或使用苯巴比妥等酶诱导剂促进胆红素代谢。

换血疗法:仅用于严重溶血或胆红素水平极高的病例,通过置换血液快速降低胆红素,但风险较高,需严格掌握指征。

四、家长常见误区:科学认知,避免焦虑

误区1:“黄疸会自己好,不用管。”
真相: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但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干预,否则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导致智力低下、听力障碍等永久性损伤。

误区2:“晒太阳就能治好所有黄疸。”
真相:晒太阳仅适用于轻度生理性黄疸,且需注意防晒和时长;病理性黄疸必须通过医疗手段治疗。

误区3:“黄疸是母乳引起的,要停母乳。”
真相:仅少数母乳性黄疸需暂停母乳3-5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多数情况下,母乳喂养反而有助于黄疸消退。

五、结语

新生儿黄疸是成长路上的“小插曲”,家长无需过度恐慌,但需保持警惕。通过科学认知、细心观察和及时干预,绝大多数宝宝都能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健康茁壮成长。

(邓娜 通许县中医院 新生儿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