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在临床表现上有哪些关键区别?

2023-06-07 10:3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新生儿的皮肤泛着柔和的 “金黄”,是不少新手父母既熟悉又担忧的画面。当宝宝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新生儿黄疸” 这个词便会牵动全家人的心。实际上,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它们看似相似的 “黄” 背后,却藏着截然不同的健康信号。理解这些差异,不仅能帮助家长缓解焦虑,更能及时识别潜在风险,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成长过程中的 “小插曲”,是身体适应新环境的正常生理现象。通常在宝宝出生后的 2 - 3 天悄然出现,4 - 6 天达到高峰,就像清晨逐渐升起的太阳,黄染从面部、颈部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色泽鲜亮,如同熟透的橘子皮。这个阶段,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和睡眠都不受影响,依然会在吃饱喝足后露出甜甜的微笑,发出满足的哼唧声。黄疸在 7 - 10 天左右便会自然消退,早产儿可能会稍晚一些,最晚不超过 4 周,就像太阳渐渐西沉,宝宝的皮肤也会恢复原本的粉嫩,仿佛这场 “黄色之旅” 从未发生。​

病理性黄疸则是需要家长警惕的 “健康警报”。它的出现往往 “不合时宜”,有些宝宝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就迫不及待地显现黄染,如同突然而至的暴雨打破平静。黄疸的程度比生理性黄疸更重,颜色也更深,可能呈现出暗沉的金黄色甚至黄绿色,如同深秋的枯叶。这种黄染进展迅速,可能在短时间内从面部扩散到全身,让宝宝的皮肤看起来像是裹上了一层厚重的黄色纱衣。​

除了外观上的差异,病理性黄疸还会让宝宝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宝宝可能会变得精神萎靡,原本明亮的眼睛失去光彩,对周围的事物不再好奇,即使是妈妈温柔的呼唤也难以唤起他的回应。吃奶量明显减少,吸吮无力,甚至会出现呛奶、吐奶的情况,就像失去动力的小船,在进食的 “海洋” 中艰难前行。睡眠也变得不规律,容易惊醒哭闹,原本安稳的小睡时间变得短暂而不安。更严重的情况下,病理性黄疸可能引发宝宝体温异常,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这些都是大脑受到胆红素毒性影响的危险信号。​

从黄疸的消退情况来看,生理性黄疸如同有规律的潮汐,按时涨落,一旦开始消退,便会逐渐恢复正常。而病理性黄疸却像顽固的海浪,消退缓慢,甚至在减轻后又重新加重,反复无常。这就好比一场没有尽头的阴雨,让家长的心始终悬着,无法安心。​

家长们在家中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初步观察宝宝的黄疸情况。在自然光线下,轻轻按压宝宝的皮肤,观察按压部位皮肤颜色的变化。如果只是皮肤表面呈现淡淡的黄色,而皮下组织仍为正常肤色,黄疸程度可能较轻;若黄色明显且深入皮下,就需要引起重视。此外,还可以观察宝宝的眼睛,巩膜发黄的程度也是判断黄疸的重要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黄疸,家长都应密切关注宝宝的情况。虽然生理性黄疸大多无需特殊治疗,但定期监测黄疸值,确保其在正常范围内消退非常重要。而一旦怀疑是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医,通过专业的检查,如血清胆红素测定、肝功能检查等,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它就像给宝宝进行一场 “光的沐浴”,帮助分解体内过多的胆红素;必要时还可能需要采取换血疗法等更积极的治疗措施。​

新生儿黄疸的 “黄”,既有成长的印记,也可能是健康的警示。通过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进展速度以及宝宝的精神状态、喂养情况等临床表现,家长们能够初步分辨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差异。记住,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是宝宝传递的重要信息,及时关注、科学应对,才能陪伴宝宝顺利度过这段特殊的时期,迎接健康成长的每一天。

 

(胡双双 周口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 新生儿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