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啥大便时不能太使劲

2025-08-02 16:4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搞懂:颅内动脉瘤是个啥“危险分子”

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更像脑血管壁上的一个“定时炸弹”——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自行车内胎磨薄后鼓出的小包:正常的脑血管壁像完整的轮胎,坚韧有弹性;而动脉瘤所在的位置,血管壁因为先天发育缺陷(比如血管壁中层薄弱)或后天损伤(高血压、动脉硬化、吸烟等),局部变薄、向外凸起,形成一个“囊状鼓包”。

这个“鼓包”的壁有多薄?最薄的地方可能只有正常血管壁的1/5,就像一层薄纸包裹着高压血流。平时它可能“潜伏”着,患者没任何症状,但一旦遇到血压突然升高,就可能像吹过头的气球一样破裂。

动脉瘤破裂的后果有多严重?90%以上会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液直接涌入脑组织表面的蛛网膜下腔,压迫脑组织、刺激血管痉挛,患者会瞬间出现“炸裂样头痛”(有人形容“这辈子最痛的一次”)、呕吐、脖子僵硬,甚至在几分钟内昏迷、抽搐。数据显示,动脉瘤第一次破裂的死亡率高达30%-40%,幸存的人里,20%会在一周内再次破裂(第二次破裂死亡率超60%)。

二、大便使劲时,血压会“飙升”,直接冲击动脉瘤

咱们大便时使劲(医学上叫“腹压增高”),看似是局部动作,实则会引发全身“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血压骤升:

-第一步:腹部肌肉用力收缩,腹腔压力瞬间升高(就像给肚子“打气”);

-第二步:腹腔压力传导到胸腔,让胸腔压力也跟着上升,挤压心脏和大血管;

-第三步:心脏向全身泵血的阻力增大,为了克服阻力,心脏会“加倍努力”收缩,导致血压猛地往上窜——收缩压(高压)可能一下子升高30-50mmHg,甚至更高。

对普通人来说,这种血压波动可能只是感觉“有点累”,身体会快速调节恢复;但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来说,这就像给本就薄弱的瘤壁“突然加力”:正常血管能承受的压力,对动脉瘤来说可能就是“致命一击”。临床数据显示,约5%-10%的动脉瘤破裂,直接诱因就是排便用力——尤其是长期便秘、排便时憋气使劲的患者。

更危险的是,排便时人往往处于低头、弯腰的姿势,这个姿势会让颅内静脉回流变慢,颅内压力本身就比平躺时高,再叠加血压骤升,动脉瘤承受的“内外压力差”会更大,破裂风险翻倍。

三、动脉瘤患者,为啥更容易便秘?

很多颅内动脉瘤患者会陷入“便秘-使劲排便-血压升高-动脉瘤风险增加”的恶性循环,而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便秘,主要有三个原因:

1.活动量骤减

刚发现动脉瘤还没治疗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卧床休息”(避免活动诱发破裂);做完动脉瘤手术(比如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的患者,术后1-2周也需要减少活动。活动量一少,肠道蠕动就像“减速的传送带”——正常情况下,肠道靠肌肉蠕动推送食物残渣,活动能促进这种蠕动,而卧床时蠕动速度可能减慢50%,食物残渣在肠道里停留时间变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大便就会变干、变硬,形成“羊粪球”样的硬结。

2.饮食太“精细”,缺了“肠道润滑剂”

很多患者和家属觉得“生病要补”,只给吃粥、面条、肉汤等精细食物,不敢吃蔬菜、粗粮——担心“不好消化”。但这些精细食物几乎没有膳食纤维,而膳食纤维是肠道的“天然润滑剂”:它能吸收水分,让大便变软;还能刺激肠壁,促进蠕动。缺了膳食纤维,肠道就像“生锈的机器”,运转越来越慢,便秘自然找上门。

3.药物和情绪“添乱”

-药物影响:动脉瘤患者可能用到止痛药(比如吗啡、氨酚待因)、镇静药(比如苯二氮䓬类)、降压药(比如钙通道阻滞剂),这些药都可能减慢肠道蠕动,导致便秘(发生率约20%-30%);

-情绪因素:得知自己有动脉瘤后,很多人会紧张、焦虑、失眠,这些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功能,让肠道“动力不足”,加重便秘。

四、如何避免“使劲排便”?这几招要落实

对动脉瘤患者来说,“不使劲排便”是必须遵守的原则,具体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饮食调整:给肠道“加动力”

-多吃高纤维食物:每天保证25-30克膳食纤维(相当于1斤蔬菜+1把粗粮)。推荐芹菜、菠菜、韭菜、西兰花(蔬菜最好带茎吃,纤维更粗);粗粮选燕麦、玉米、糙米、红薯(可以煮成杂粮粥,好消化);水果选火龙果(尤其红心火龙果,含籽能刺激肠道)、猕猴桃、西梅(西梅中的山梨糖醇有通便作用)。注意:如果刚做完手术,肠道功能弱,蔬菜可以切碎、煮软,别吃太粗的梗,避免刺激肠道。

-多喝水,喝对水: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约8杯),别用饮料代替。早上起床后空腹喝300毫升温水(慢慢喝),能刺激肠道蠕动,相当于给肠道“晨起信号”;白天每隔1-2小时喝100-200毫升,别等到口渴了才喝(口渴时身体已经轻度脱水)。如果是糖尿病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喝水,避免过量。

-适当吃点“产气食物”:比如酸奶(含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煮萝卜(少量,能促进肠道蠕动),但别多吃,以免腹胀难受。

2.养成规律排便习惯,给肠道“定闹钟”

-固定时间排便:每天早餐后30分钟去厕所(早餐后肠道会出现“胃结肠反射”,蠕动加快,是排便的最佳时机),即使没便意也坐5-10分钟,让肠道形成“条件反射”。

-排便姿势要正确:坐马桶时可以在脚下垫个小凳子(让膝盖高于臀部),这个姿势能让直肠更直,排便更省力,减少使劲的概率。

-别“憋便”:有便意时别忍着(比如正在吃饭、开会),憋便会让肠道对便意的敏感性下降,大便在肠道里停留时间更长,更易便秘。

3.别硬扛,该用“外援”就用,及时打破便秘

如果已经2-3天没排便,或大便干硬,千万别等着“自然通”,要及时用通便药——对动脉瘤患者来说,“避免使劲”比“依赖药物”更重要:

-首选温和的渗透性泻药:比如乳果糖(口服,能在肠道内吸收水分,软化大便)、聚乙二醇4000(口服或灌肠,通过增加粪便含水量促进排便),这些药不刺激肠道肌肉,安全性高,适合长期用(遵医嘱)。

-慎用刺激性泻药:比如番泻叶、大黄、果导片,这类药通过刺激肠道神经收缩来排便,长期用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反而加重便秘,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比如4-5天没排便)短期用一次。

-必要时用开塞露或灌肠:如果大便堵在肛门口,乳果糖等药起效慢,可以用开塞露(挤入肛门,润滑并刺激直肠排便),或在护士操作下用温盐水灌肠,快速解决问题,避免患者自己使劲。

四、除了大便,这些动作也得“悠着点”,避免血压骤升

其实,所有可能导致血压突然升高的动作,对动脉瘤患者来说都有风险,需要刻意避免:

1.剧烈咳嗽或打喷嚏

咳嗽、打喷嚏时的胸腔压力变化,和排便使劲类似,会导致血压瞬间升高。如果患者有感冒、肺炎等导致咳嗽的疾病,要及时用止咳药(比如右美沙芬),避免剧烈咳嗽——医生可能会说“能不咳就不咳,咳也要轻一点”。

2.突然起身或快速转头

很多动脉瘤患者有高血压,突然从躺到坐、从坐到站,可能出现“体位性高血压”(血压骤升);快速转头可能刺激颈部血管,引发血压波动。正确做法是:起身时“分步走”——先平躺30秒,再坐起30秒,最后站起来;转头时动作放慢,幅度别太大。

3.搬重物、弯腰使劲

搬重物(比如提水桶、抱孩子)、弯腰捡东西时使劲憋气,和排便使劲的原理完全一样,都会让腹压、血压飙升。正确做法是:需要捡东西时,先蹲下,用腿部力量起身,避免弯腰+憋气;重物绝对别碰,哪怕是“很轻的东西”,也别冒险。

4.情绪激动或用力屏气

生气、吵架、过度兴奋时,交感神经兴奋,会让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瞬间升高;唱歌(尤其飙高音)、吹乐器时屏气用力,也会导致血压升高。患者要尽量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娱乐活动以安静为主(比如听舒缓的音乐、看轻松的书)。

五、总结:对动脉瘤患者来说,“稳”是第一准则

颅内动脉瘤的核心风险是“破裂”,而避免血压剧烈波动,是预防破裂的“第一道防线”。大便时使劲看似是小事,却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必须从饮食、习惯、用药多方面预防便秘,避免使劲。

记住:在动脉瘤得到有效治疗(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前,所有可能让血压升高的动作都要“慢半拍”“轻一点”。等动脉瘤被“加固”(手术成功)、身体恢复后,再逐渐恢复正常生活节奏——现阶段,“不破裂”比什么都重要。

(王亚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介入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