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养气血,提升免疫力防病

2025-07-12 19: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康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对于气血的认知及调养方法,为提升免疫力、预防疾病提供了独特且深邃的见解。

气血,乃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气,是推动脏腑功能、维系生理活动的无形之力,如元气充沛,则精神抖擞,脏腑运转有序;血,为濡养身心、滋润脏腑肌肤的有形之质,血液充盈,面色红润,肢体得养。二者相互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共同构筑起身体的健康防线。恰似树木之根与叶,根壮则叶茂,气旺血盛,机体方能抵御外邪侵袭。

养气血之法,先在于饮食调理。古籍《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谷物杂粮,乃气血生化之源,日常饮食不可过于精细,应粗细搭配,令脾胃健运,化生气血。如糯米,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煮粥食用,滋养脾胃之气;红枣,味甘性平,归脾经,富含铁元素及多种维生素,常食可养血安神,每日几颗,或煮茶、熬汤,皆为补血佳品。再者,鱼肉、鸡肉等白肉,肉质鲜嫩,易于消化,富含优质蛋白,适量摄入,可补益精气,助力气血生成。而新鲜蔬果,如菠菜、胡萝卜、苹果等,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可营养脏腑,促进气血流通,维持身体阴阳平衡。饮食之道,贵在均衡,忌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阻碍气血生化之源。

起居有常,亦为养气血关键。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使人体生物钟与天地阴阳变化相协调。夜晚属阴,睡眠之时,气血归于肝腑,得以休养生息。若长期熬夜,则会耗伤阴血,致肝火上炎,出现头晕目眩、双目干涩、心烦失眠等症状。正如古人所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此道,让身体在昼夜交替中修复调整,气血得以顺畅运行。同时,适度运动不可或缺。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动作舒缓优雅,刚柔并济,能舒展筋骨,调和气息。练习时,气息悠长,配合动作导引,可使气血周流全身,增强心肺功能,提升机体活力。如太极拳中的“云手”,身形流转间,气血随之环运,疏通经络,排出体内浊气,注入清新之气。

情志调摄同样重要。现代社会压力丛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易致气机郁滞,影响气血运行。中医认为,“喜怒有节,则气和血顺”。保持乐观豁达之心,遇事不骄不躁,心态平和,可使肝气条达,气血调和。闲暇时,品茗抚琴、吟诗作画,陶冶情操,舒缓紧张情绪。或与友人畅聊,倾吐心扉,化解心中烦闷,亦有助于气血畅通。

中医养气血之法,还可借助经络穴位保健。人体经络如江河湖海,纵横交错,穴位则是气血汇聚之所。日常按摩足三里穴,此穴为保健要穴,位于小腿外侧,常按揉之,可健脾和胃,促气血生化,增强机体免疫力。艾灸关元穴,能温阳补气,培元固本,尤适体质虚寒者,借艾火之热力,激发经络之气,驱散寒湿,助力气血运行。

于当下而言,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免疫力强弱关乎健康安危。西医疫苗研发进展虽快,但中医养气血提升免疫力之法,从日常点滴入手,调理根本,亦能在防病抗疫中发挥独特作用。无论是未病先防,还是病后康复,滋养气血、强健体魄都是关键所在。

回首往昔,中医养气血智慧贯穿千年历史,从华佗创五禽戏强身健体,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详述药食同源之材,皆为后世养生防病留下珍贵宝藏。今朝,我们更应珍视这份传承,以中医养气血之法为指引,提升免疫力,筑牢健康屏障,于忙碌尘世中守一方身心安宁,从容抵御疾病侵扰,拥抱美好生活。

(李兰涛 内乡县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