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复发性流产:科学认知与精准应对,守护生命萌芽

2025-07-21 12:1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准妈妈们满怀期待迎接新生命时,连续两次或以上的自然流产却如晴天霹雳,给身心带来沉重打击。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RPL)已成为现代生殖健康领域的重要挑战,其病因复杂、诊疗需多学科协作。本文将系统解析这一疾病,为备孕家庭提供科学指南。

一、定义与分类:明确“两次流产”的医学标准
根据国际权威指南,复发性流产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2次及以上自然流产,包括胚胎停育后的人工流产,包括生化妊娠(仅血/尿妊娠阳性未见孕囊)。按孕周可分为:

早期流产(妊娠12周前):占70%-80%,常见原因为胚胎染色体异常、免疫功能失调、黄体功能不足。

晚期流产(妊娠12-28周):多与子宫解剖异常、自身免疫病、血栓前状态相关。

二、病因解析:多因素交织的“流产迷局”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涉及遗传、解剖、免疫、内分泌、感染等六大系统,约40%-80%病因不明,需通过系统筛查逐一排查。

1. 遗传因素:胚胎的“生命密码”异常
胚胎染色体异常:早期流产中占比达50%-60%,多为非整倍体(如21三体、16三体),常见于高龄孕妇。

夫妇染色体异常:约3%-5%的复发性流产夫妇存在染色体平衡易位、倒位等结构异常,可通过绒毛穿刺或羊水穿刺确诊。

2. 解剖结构异常:子宫的“空间障碍”
先天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单角子宫等,影响胚胎着床。

获得性病变:宫腔粘连(多因人流术)、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可通过宫腔镜矫正。

宫颈机能不全:晚期流产主因,表现为无痛性宫颈扩张,需在孕14-16周行宫颈环扎术。

3. 免疫功能紊乱:母体的“过度防御”
自身免疫病:如抗磷脂综合征(APS),表现为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阳性,需抗凝治疗。

同种免疫异常:封闭抗体缺乏导致母体对胚胎排斥,可通过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或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调节。

4. 内分泌失调:激素的“失衡危机”
黄体功能不足:孕酮分泌不足影响胚胎着床,需孕早期补充黄体酮。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增加流产风险,需二甲双胍治疗。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或甲减均与流产相关,需将TSH控制在2.5mIU/L以下。

5. 血栓前状态:微循环的“隐形杀手”
遗传性易栓症:如因子V Leiden突变、蛋白S缺乏,导致胎盘血栓形成。

获得性高凝状态:如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需低分子肝素抗凝。

6. 感染因素:病原体的“隐形攻击”
生殖道感染: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感染可引发子宫内膜炎,需抗生素治疗。

全身性感染: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感染(TORCH筛查)需在孕前排除。

三、精准诊疗:多学科协作的“破局之路”
复发性流产的诊疗需遵循“个体化、阶梯化”原则,结合病史、检查及病因制定方案。

1. 系统筛查:从病史到基因的全面评估
基础检查: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胚胎染色体检测(流产物)、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糖耐量试验。

免疫学检查:抗磷脂抗体谱、抗核抗体、封闭抗体、NK细胞活性。

解剖学检查:三维超声、宫腔镜、子宫输卵管造影。

血栓风险评估:D-二聚体、蛋白C/S、血小板聚集率、同型半胱氨酸。

2. 针对性治疗:从药物到手术的干预策略
(1)药物治疗:
黄体支持:地屈孕酮、黄体酮胶囊。

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

免疫调节:糖皮质激素、羟氯喹、IVIG、环孢素。

(2)手术治疗:宫腔镜分离粘连、子宫畸形矫正、宫颈环扎术。
辅助生殖技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第三代试管婴儿(PGT-A)可筛选染色体正常的胚胎。

3. 心理支持:打破“流产-焦虑”的恶性循环
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焦虑、抑郁发生率高达60%。心理干预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减压训练改善情绪,降低皮质醇水平对妊娠的负面影响。

四、预防策略:从孕前到孕期的全程守护
1. 孕前管理:未雨绸缪的“健康储备”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避免接触放射线及化学毒物、控制体重(BMI 18.5-24.9)。

营养优化:补充叶酸(0.4-0.8mg/d)、维生素D、硒,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

2. 孕期监护:早发现早干预的“黄金窗口”
定期产检:孕6-8周超声确认胎心,孕11-13周NT筛查,孕16-20周无创DNA检测。

动态监测:对于高风险人群,定期检测相关异常治疗,调整治疗方案。

五、结语
复发性流产并非“不可战胜的敌人”。通过系统筛查明确病因、个体化治疗改善妊娠环境、心理支持缓解焦虑,多数患者可实现生育梦想。备孕家庭需树立信心,与医生建立长期信任关系,共同守护生命最初的1000天。正如专家所言:“每一次流产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科学应对方能迎来曙光。”

(张会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产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