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绞痛发作常用穴位的应用

2024-06-23 18: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的急性胸痛综合征,其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压榨性疼痛、胸闷、窒息感,可放射至左肩、下颌或上腹部。在紧急医疗资源未及时到位时,中医穴位按压作为辅助急救手段,通过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可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本文系统梳理心绞痛发作时常用穴位的作用机制、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为公众提供科学、规范的自救指南。

一、核心急救穴位及其作用机制

1. 内关穴(PC6):心包经的“急救开关”

定位: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三指宽),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机制:作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内关穴通过调节心包经气血运行,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改善心肌电生理稳定性。现代研究证实,按压内关穴可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减少儿茶酚胺分泌,从而缓解冠状动脉痉挛。
操作规范:

按压方法:用拇指指腹垂直用力,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持续按压1-2分钟,可间歇性重复3-5次。

联合用药:与硝酸甘油含服联用时,需间隔5分钟以上,避免血压骤降风险。

禁忌:合并高血压危象者需控制按压力度,避免过度刺激引发脑血管意外。

2. 膻中穴(RN17):气会之穴的“宽胸利器”

定位:胸部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中点。
作用机制:作为任脉与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膻中穴通过调节宗气运行,改善胸中气机阻滞。动物实验显示,电针刺激膻中穴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
操作规范:

按压方法:采用掌根顺时针轻柔按揉,力度由轻至重,以局部温热感为佳,持续3-5分钟。

呼吸配合:按压时配合深慢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可增强宽胸理气效果。

禁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者禁用,避免加重心肌缺血。

3. 至阳穴(DU9):督脉阳气的“通络枢纽”

定位: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肩胛骨下角平齐。
作用机制:作为督脉阳气汇聚之处,至阳穴通过激发阳气,促进背部膀胱经气血运行,间接改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临床观察发现,按压至阳穴可使心绞痛缓解时间缩短30%-50%。
操作规范:

按压方法:患者俯卧位,操作者用拇指关节突垂直按压,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持续30秒后放松,重复3次。

辅助工具:可使用硬币边缘或刮痧板角部进行点压,避免直接手指按压导致皮肤损伤。

禁忌:骨质疏松症患者需控制按压深度,防止椎体压缩性骨折。

二、辅助急救穴位及其协同效应

1. 郄门穴(PC4):心包经的“急性止痛穴”

定位:前臂掌侧,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机制:作为心包经的郄穴,郄门穴擅长治疗急性心痛。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显示,按压郄门穴可激活岛叶、前扣带回等疼痛调节中枢,产生内源性镇痛效应。
操作规范:

按压方法:用指甲掐按至皮肤发红,配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增强缓解效果。

频率控制:每分钟按压60-80次,与心率同步,避免过度刺激引发心律失常。

2. 厥阴俞穴(BL14):心脏交感神经的“调节阀”

定位: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与乳头平齐。
作用机制:通过调节脊髓胸段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降低心肌细胞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动物实验证实,电针厥阴俞穴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20%-30%。
操作规范:

按压方法:采用艾条悬灸或指腹点按,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体位要求:患者俯卧位,胸部垫薄枕保持脊柱生理弯曲,避免按压时压迫胸腔。

三、穴位按压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体位准备:患者立即停止活动,取坐位或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穴位定位:使用体表标志法(如腕横纹、乳头连线)快速定位,避免延误救治。

按压实施:

单穴按压:优先选择内关穴或膻中穴,力度遵循“轻-重-轻”原则。

多穴联用:按内关→膻中→至阳顺序按压,每个穴位操作1分钟后循环。

效果评估:每2分钟评估胸痛程度(采用0-10分视觉模拟评分法),若评分下降≤2分需立即启动医疗救援。

后续处理:症状缓解后需卧床休息,48小时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四、穴位按压的现代医学证据与争议

1. 循证医学支持

系统评价:2024年《中国针灸》杂志荟萃分析显示,穴位按压可使心绞痛缓解率提高41.2%(95%CI: 32.7%-49.7%)。

机制研究:fMRI研究证实,按压内关穴可降低杏仁核活动度,缓解焦虑诱发的心肌缺血。

2. 临床应用争议

禁忌症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压膻中穴可能增加心脏破裂风险,但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明确推荐其作为辅助手段。

疗效评价标准:目前缺乏统一的穴位按压强度量化指标,需结合心率变异性(HRV)等客观参数进行评估。

五、公众自救的注意事项与教育建议

培训普及:建议将穴位按压纳入社区心肺复苏(CPR)培训课程,重点培训内关穴、膻中穴定位及按压手法。

工具创新:开发智能穿戴设备(如穴位按压手环),通过振动反馈指导按压力度与频率。

风险警示:强调穴位按压不能替代硝酸甘油含服或急诊PCI治疗,症状持续15分钟以上必须拨打急救电话。

特殊人群:孕妇按压内关穴可能诱发宫缩,需避免使用;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按压部位皮肤完整性,预防感染。

六、结语

穴位按压作为中医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价值正逐步被现代医学证实。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公众教育、结合智能技术,这一传统疗法有望在心绞痛急救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穴位按压仅是桥接专业医疗的过渡手段,构建“患者自救-社区响应-医院救治”的三级急救体系才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键所在。

(杨亚玲 开封市中医院 心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