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旁边肿了个包,又疼又烫,医生说是肛周脓肿,还说可能变成肛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很多肛周脓肿患者在就诊时,都会被医生的这番话弄得忧心忡忡。肛周脓肿和肛瘘都是常见的肛肠疾病,两者关系密切,却又不是一回事。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正确应对,避免病情迁延不愈。
一、先明白:肛周脓肿和肛瘘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
肛周脓肿和肛瘘本质上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源都与肛门周围的“肛腺”有关。
- 肛腺:位于肛门内约2-3厘米处,负责分泌液体润滑肠道。若肛腺被粪便堵塞、细菌入侵,就会引发感染,形成脓肿(即肛周脓肿)。
- 肛周脓肿:是肛腺感染后的急性阶段,表现为肛门周围的红肿、疼痛、发热,像“屁股上长了个火疖子”,严重时会发烧、坐立难安。
- 肛瘘:是感染后的慢性阶段。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肛腺到皮肤表面会形成一条异常通道(瘘管),通道内反复有脓液、粪便渗出,经久不愈,这就是肛瘘。
简单说,肛周脓肿是“急性化脓”,肛瘘是“慢性流脓”,两者是同一疾病从“急性发作”到“慢性迁延”的过程。
二、肛周脓肿会变成肛瘘吗?概率高达70%以上
临床数据显示,肛周脓肿若不及时规范治疗,约70%-80%会发展为肛瘘。主要原因有两个:
1. 感染源头未清除
肛周脓肿的“病根”是肛腺感染,若仅通过切开引流排出脓液(没处理肛腺),感染的肛腺会持续分泌脓液,顺着原来的脓腔向皮肤表面蔓延,逐渐形成瘘管(肛瘘)。就像一棵烂了根的树,只剪掉枝叶(排脓),根还在(感染的肛腺),迟早会再长出“新芽”(肛瘘)。
2. 脓肿自行破溃易留隐患
部分患者的肛周脓肿会自行破溃,虽然脓液流出后疼痛减轻,但破溃口往往不规整,愈合过程中容易形成“假愈合”(表面皮肤长好,底下仍有脓腔),脓液无法彻底排出,反复刺激就会形成肛瘘。
例如,有人肛周脓肿破溃后,肛门旁边留下一个小口,时不时流出少量脓液或粪水,这就是典型的肛瘘表现。
三、如何判断肛周脓肿是否变成了肛瘘?
肛周脓肿治疗后,若出现以下症状,提示可能已发展为肛瘘:
1. 肛门周围反复流脓
肛门旁边有一个或多个小口(外口),经常流出少量脓液、血水,甚至稀便,内裤总是湿漉漉的,尤其在久坐、劳累后加重。
2. 局部反复红肿疼痛
外口有时会暂时闭合,但闭合后脓腔里的脓液无法排出,会再次形成小脓肿,导致局部红肿、疼痛,待脓肿破溃或医生切开后,疼痛缓解,但不久后又会复发,如此反复。
3. 肛门周围皮肤瘙痒
长期流脓会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导致皮肤发红、瘙痒,甚至形成湿疹,让人忍不住抓挠,越抓越痒,形成恶性循环。
四、避免肛周脓肿变肛瘘,关键在“早期规范治疗”
肛周脓肿发展为肛瘘的核心原因是“没彻底处理感染的肛腺”,因此治疗的关键是:在控制急性感染的同时,处理感染源头(肛腺)。
1. 肛周脓肿的正确治疗:切开引流+处理内口
- 急性期(脓肿明显、疼痛剧烈时):先切开脓肿排出脓液,缓解疼痛(这一步是“救急”)。
- 关键步骤:在排脓的同时,若医生能找到感染的肛腺(内口),可同期进行“脓肿根治术”(切除内口和坏死组织),一次手术解决问题,降低肛瘘发生率。
2. 不要轻信“偏方”或拖延治疗
- 有人用草药外敷、口服消炎药“对付”肛周脓肿,虽然能暂时减轻疼痛,但无法清除感染的肛腺,反而会让脓肿向深部蔓延,增加肛瘘风险,甚至可能引发全身感染(败血症)。
- 肛周脓肿疼痛剧烈时,及时就医是唯一选择,不要硬扛。
3. 肛瘘必须手术才能根治
肛瘘一旦形成,无法通过药物、偏方治愈,因为瘘管和内口(感染的肛腺)始终存在,必须通过手术切除或切开瘘管,处理内口,才能彻底治愈。手术方式根据肛瘘复杂程度选择(如低位肛瘘用“切开术”,高位肛瘘用“挂线术”),术后需定期换药,确保伤口从里到外愈合,避免假愈合。
肛周脓肿和肛瘘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及时规范的治疗能大幅降低肛瘘发生率。记住:肛周脓肿不是“简单的火疖子”,别指望自己破溃或吃点药就能好。出现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时,尽早到正规医院肛肠科就诊,彻底处理感染源头,才能避免肛瘘带来的长期困扰。你的屁股,真的经不起“硬扛”和“偏方”的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