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管理的检测指标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血糖长期控制的 “金指标”。它能客观呈现血糖控制整体趋势,也是预测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的关键依据。对糖尿病患者和关注血糖健康的人来说,读懂它的意义很重要。
一、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血液中葡萄糖结合形成的稳定化合物。血红蛋白负责运输氧气,它与葡萄糖的 “糖化” 反应缓慢且不可逆,结合量和血糖浓度、接触时间相关。
红细胞平均寿命约 120 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过去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只体现某一时刻的血糖,它就像 “2-3 个月的血糖纪录片”,而后两者如同 “抓拍照片”。
二、为何它能成为 “金指标”?
和即时血糖相比,它的 “长期稳定性” 和 “临床指导性” 是成为 “金指标” 的关键。
1. 不受短期波动干扰
即时血糖易受饮食、运动、情绪等短期因素影响。而糖化血红蛋白整合了 120 天的血糖变化,能排除偶然因素。比如糖尿病患者某天忘吃药血糖升高,只要长期控制好,它仍能反映真实效果。
2. 关联并发症风险
长期高血糖会引发糖尿病并发症。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并发症风险正相关:每降低 1%,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 37%,大血管并发症风险也明显下降。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其水平还能反映病情进展。
3. 检测便捷
它无需空腹,一天中任意时间都能检测,不受进食、运动等影响。结果重复性高,不同时间、机构的检测数据可对比,适合长期跟踪。
三、正常范围与控制目标
其正常范围和控制目标需个体化设定,要平衡控糖效果与健康风险。
非糖尿病人群正常范围通常是 4%-6%。低于 4% 要警惕低血糖或红细胞寿命异常;高于 6.5% 可能有糖尿病风险。
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有差异:成年 2 型糖尿病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等,一般 < 7%;老年患者或合并严重疾病者,可放宽至 7.5%-8.5%;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 < 5.5%-6%;有终末期肾病等严重疾病者,可放宽至 < 9%。
需注意,目标值由医生制定,患者不能自行调整。
四、与其他血糖指标:互补而非替代
“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 是互补的 “血糖监测组合”。
空腹血糖是糖尿病诊断核心指标之一,反映基础调节能力,但受饮食、睡眠影响大;餐后 2 小时血糖能评估进食后处理能力,受餐食影响明显;糖化血红蛋白是长期趋势总结,无法反映单日波动。
临床中三者结合使用:用它判断长期是否达标,用空腹和餐后血糖调整短期治疗方案。
五、检测注意事项
少数情况会影响检测结果,检测前要告知医生。
1. 红细胞寿命异常
红细胞寿命缩短,如溶血性贫血,结果会偏低;寿命延长,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结果会偏高。
2. 血红蛋白异常疾病
地中海贫血等患者,血红蛋白结构异常会干扰检测,需特殊校正。
3. 其他特殊状态
严重缺铁性贫血患者,旧红细胞比例高,结果可能偏高;妊娠期女性血容量增加,结果可能略低。若结果和日常血糖趋势不符,要及时排查。
六、糖尿病患者如何用好这一 “金指标”?
1. 定期检测
控制达标且稳定者,每 3-6 个月检测 1 次;未达标或调整治疗者,每 1-3 个月检测 1 次,直到稳定。
2. 科学调整
连续两次检测高于目标,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低于目标,要警惕低血糖,及时调整。
3. 不忽视日常监测
它无法反映短期波动,需记录日常血糖,为医生提供完整信息。
糖化血红蛋白的价值在于指导科学控糖、预防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测、读懂结果并配合医生,才能让它发挥作用,守护健康。
(闫玉峰 洛阳市孟津区城关镇卫生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