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脂异常的早期信号,你注意到了吗?

2023-09-13 12: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引言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异常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 “隐形杀手”。它就像一颗潜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早期可能悄无声息,一旦爆发,就可能引发冠心病、脑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已超过 40%,但很多人对其早期信号却知之甚少。其实,在血脂异常悄然发生时,身体会发出一些细微的信号,只要我们能及时捕捉并干预,就能有效降低健康风险。

一、身体出现的 “可视化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外观或局部感受就能观察到,是比较直观的提示,若发现此类信号,需提高警惕。

(一)黄色瘤
皮肤表面出现淡黄色或橘黄色斑块,呈扁平或隆起状,常见于眼睑内侧(睑黄瘤)、手肘、膝盖等部位。这是因血脂过高时,胆固醇等脂质无法正常代谢,在皮肤下沉积形成。睑黄瘤在中老年人中较常见,若年轻人出现,需高度警惕家族性高脂血症 —— 这类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血脂显著升高,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远高于常人。

(二)角膜环(老年环)
黑眼球边缘出现一圈灰白色环状结构,宽度约 1-2 毫米,不痛不痒。其由角膜周边脂质沉积所致,通常见于老年人,但 40 岁以下人群出现 “青年环”,可能提示血脂异常或动脉硬化,需及时检查。

(三)皮肤暗沉、干燥
长期血脂过高会影响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血液中脂质过多会增加黏稠度、减慢血流,导致皮肤粗糙、失去光泽,尤其四肢皮肤可能出现干燥脱屑。若皮肤状态在无明显外界因素影响下变差,需考虑血脂问题。

二、身体功能的 “隐性不适信号”
这些信号不直接指向血脂问题,但可能是血脂异常影响器官功能的早期表现,同样不容忽视。

(一)经常头晕、犯困
血脂升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变慢,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容易出现晨起头晕、午后犯困(即使睡眠充足)、记忆力轻微下降等。很多人会将这些症状归咎于 “疲劳”,但持续出现时需警惕。

(二)肢体麻木、乏力
四肢末梢血管较细,血脂异常时脂质易沉积导致血管变窄,血液循环不畅,可能出现手脚麻木、冰凉,或走路时小腿乏力、酸胀(类似 “间歇性跛行” 早期表现)。出现这些情况不要简单归结为 “老毛病”,最好及时检查。

(三)眼睑或面部水肿
长期血脂异常可能影响肾脏代谢,脂质沉积会损伤肾小球,影响水钠排泄。早期可能出现晨起眼睑轻微水肿,活动后缓解。这种水肿易被误认为 “喝水太多”,但频繁出现时需警惕肾脏损伤。

三、容易被忽略的 “关联信号”
这些信号看似与血脂无关,实则是代谢异常的连锁反应。

(一)频繁出现 “小毛病”
比如反复出现脂溢性皮炎(头皮、鼻翼两侧出油多、脱屑),或视力短暂模糊(脂质沉积影响眼底血管供血)。这些 “小毛病” 虽不严重,却可能是血脂异常的早期预警。

(二)合并其他代谢问题
血脂异常常与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等伴随出现。若存在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或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风险会显著升高,需同步检查。

四、为什么血脂异常早期信号容易被忽略?
(一)个体差异大
约 70% 的血脂异常患者早期无任何信号,轻度升高时身体可通过代偿机制暂时 “掩盖” 症状,导致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患病,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被发现。

(二)信号非特异性
头晕、乏力等症状可能被归咎于 “疲劳”“年龄增长”,黄色瘤也可能被误认为 “老年斑”。这些信号缺乏特异性,很难让人联想到血脂异常。

(三)进展缓慢
血脂异常是长期积累过程,从轻度升高到器官损伤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早期症状不明显,人们难以察觉身体细微变化,容易忽略其存在。

五、哪些人需要主动筛查,而不是等 “信号”?
以下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每年查一次血脂:40 岁以上人群(男性 40+,女性绝经后);肥胖者(BMI≥28);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者;有血脂异常或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长期吸烟、酗酒,或饮食高油高糖、缺乏运动者。这些人群患病风险较高,主动筛查能更早发现问题。

六、血脂异常的预防和改善
(一)饮食调整
减少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甜食等高油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二)适当运动
坚持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帮助调节血脂。建议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

(三)生活方式改善
戒烟限酒 —— 吸烟和酗酒会损伤血管、加重血脂异常;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良好心态有助于维持正常代谢。

总之,血脂异常的早期信号虽缺乏特异性,但细心观察仍能发现蛛丝马迹。高危人群主动进行血脂筛查至关重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干预。记住,“没症状≠没问题”,关注血脂健康,才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闫玉峰 洛阳市孟津区城关镇卫生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