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检验结果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然而,有时候检验结果会出现“假阳性”,让人虚惊一场。那么,你知道哪些因素会干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秘这些因素,让你在面对检验结果时更加从容不迫。
一、患者自身因素
饮食影响:
在检验前,如果吃了高蛋白、高脂肪或高核酸的食物,可能会影响血液中某些成分的含量,从而影响检验结果。比如,吃了高脂肪食物后,血清会变得浑浊,影响许多检验项目的准确性。
药物干扰:
某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会干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服用庆大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可能会使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增高;而服用甲状腺素药则可能使血糖升高,胆固醇降低。
生理状态:
患者的生理状态,如高度紧张、劳累或受冷等刺激状态,以及运动后的暂时或持续性影响,都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干扰。此外,女性的生理周期也会影响某些激素的检验结果。
二、采样与处理因素
采样质量:
采样的质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采样量不足、容器选择不当或抗凝剂比例不对,都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溶血现象:
在采样过程中,如果红细胞破裂导致溶血,会释放出细胞内的成分,干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比如,溶血会导致钾离子、镁离子等指标假性升高。
标本保存与运输:
不合适的储存条件(如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及长时间的存放都会影响样品的质量。同时,运输过程中的震荡也可能对某些敏感指标产生干扰。
三、实验室因素
仪器故障:
检验设备如果存在硬件故障或者没有定期进行维护、校正,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试剂问题:
使用过期、变质或不匹配的试剂也会导致检验结果异常。因此,实验室必须严格把控试剂的质量和使用期限。
操作失误: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疏忽,如加样错误、读数不准等,也会造成检验结果无效或失真。
四、如何避免干扰因素?
遵循医嘱:
在进行检验前,患者应遵循医嘱,注意饮食调整,避免服用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药物,并保持稳定的生理状态。
规范采样:
采样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采样,确保采样的质量和完整性。同时,要注意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
加强质量控制:
实验室应加强质量控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正,确保试剂的质量和使用期限符合要求。同时,工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工作责任心。
结语:理性看待检验结果,科学应对假阳性
检验结果虽然重要,但并非绝对准确。在面对检验结果时,我们应保持理性态度,科学分析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如果出现假阳性结果,不要过分惊慌,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了解可能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复查或治疗。通过科学应对假阳性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黄秋各 商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