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肝脏告急!这些习惯正在伤害它

2024-09-06 09:0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肝脏,犹如人体的一座“巨型化工厂”,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它肩负着解毒、代谢、分泌胆汁、储存养分和免疫等多种至关重要的功能。人体每天摄入的食物、药物等所产生的毒素,大多依靠肝脏来分解处理;各种营养物质的合成、转化也在肝脏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肝脏有着“沉默”的特性,即便在遭受损害时,也常常不会发出明显的“求救信号”,这就使得很多人在肝脏出现严重问题时才有所察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不良习惯,它们正在悄无声息地伤害着我们的肝脏。

 酗酒

酒精堪称肝脏的“头号劲敌”。当我们饮酒后,肝脏就开始忙碌地分解和代谢酒精。酒精进入人体后,大部分在肝脏通过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作用,逐步转化为乙醛、乙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但长期过量饮酒,肝脏无法及时处理大量的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导致酒精性肝病。初期可能只是简单的脂肪肝,此时肝脏细胞内堆积了大量脂肪,肝脏的正常功能开始受到一定影响,但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饮酒量的持续增加和时间的推移,就可能发展为酒精性肝炎,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黄疸等症状。如果还不加以控制,最终可能会演变成肝硬化,肝脏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建议男性每日饮酒量不超过两份标准酒精单位,女性不超过一份。

 不健康的饮食

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饮食习惯,就像给肝脏压上了沉重的“包袱”。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油炸食品、甜品、腌制食品充斥着我们的餐桌。过多的脂肪摄入,肝脏无法及时将其代谢,就会在肝脏细胞内堆积,形成脂肪肝。高糖饮食会使血糖迅速升高,多余的糖分在肝脏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同样增加了肝脏的负担。而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肝脏的代谢压力。此外,长期摄入过多的加工食品和含有人工添加剂的食品,其中的防腐剂、色素、香料等成分,也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

 缺乏运动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趋于静态,缺乏运动的情况十分普遍。缺乏运动会导致体内脂肪无法有效消耗,逐渐堆积在身体各个部位,其中就包括肝脏。长期下来,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规律的体育活动则有助于控制体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代谢功能。运动时,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肝脏的血液供应更加充足,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从而保护肝脏健康。

 药物滥用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伤害肝脏的“凶器”。滥用药物,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都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某些药物具有肝毒性,比如一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长期或过量使用这些药物,会引发药物性肝炎。药物进入人体后,在肝脏内进行代谢,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对肝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破坏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因此,服用任何药物都应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睡眠不足

充足的睡眠对于肝脏的自我修复而言,就如同给机器进行定期保养一样重要。夜晚是肝脏进行自我修复和排毒的黄金时间。当我们进入深度睡眠时,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放缓,肝脏的血流量增加,能够更好地进行代谢和修复工作。长期睡眠不足会打乱肝脏的生物钟,影响肝脏的排毒功能,导致代谢紊乱。体内的毒素无法及时排出,会进一步加重肝脏的负担,久而久之,肝脏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成年人应保证每晚7至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吸烟

吸烟不仅对肺部造成严重伤害,对肝脏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损害。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会干扰肝脏的正常代谢过程,影响肝脏细胞的正常功能。吸烟还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使肝脏更容易受到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增加肝脏疾病的风险,包括肝癌。

 接触有害化学物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有时会接触到一些有害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溶剂和某些清洁剂等。长期接触这些物质,它们会通过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在肝脏内蓄积,对肝脏造成损害。例如,重金属铅、汞等会与肝脏细胞内的蛋白质结合,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解毒功能。在使用这些物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摄入。

 不洁的针具使用

对于需要注射药物的患者来说,使用未经消毒的针具是非常危险的行为。这会增加感染肝炎病毒的风险,如乙肝、丙肝等。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一旦使用了被污染的针具,病毒就会进入人体,在肝脏内大量繁殖,破坏肝脏细胞,引发肝炎。确保使用一次性、无菌的针具是预防肝炎的重要措施。

为了维护肝脏健康,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量饮酒和吸烟、谨慎用药以及减少接触有害化学物质。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的症状,如黄疸、腹胀、持续疲劳等,应立即就医检查。通过预防和早期干预,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我们的肝脏,避免潜在的严重健康问题。 

(高思明 永城市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二病区)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