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警惕!这些习惯正在悄悄伤害你的脑血管

2025-06-30 12:1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血管,如同人体这座精密“大厦”里纵横交错的“生命管道”,为大脑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氧气与养分,维系着大脑的正常运转,进而掌控着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思考、每一份感知。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的习惯,却像隐藏在暗处的“破坏分子”,正悄无声息地对脑血管发起攻击,给我们的健康埋下巨大隐患。

一、高盐饮食:血管的“隐形腐蚀剂”

盐,作为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料,为食物增添了丰富的风味。但当它摄入过量时,就摇身一变,成了伤害脑血管的“隐形腐蚀剂”。

人体对钠离子的代谢能力有限,过量摄入盐分意味着体内钠离子浓度急剧升高。为了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身体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将更多的水分滞留在血管中。这就好比原本宽敞通畅的管道,突然涌入了大量液体,血管内的血液容量随之增加,血管壁承受的压力也大幅上升,血压升高便成了必然结果。长期的高血压状态,如同持续的高压水流不断冲击着脑血管内壁,使得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变得脆弱不堪。原本光滑的血管内壁开始变得粗糙,甚至出现微小的裂隙,为脂质等物质的沉积提供了“温床”。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的脂质会逐渐聚集、氧化,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就像血管里的“定时炸弹”,它们不仅会进一步缩小血管的管腔,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更可怕的是,斑块一旦破裂,就会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形成血栓。血栓会随着血液在脑血管中“四处游荡”,一旦堵塞了重要的脑血管,就会引发脑梗死,导致偏瘫、失语、昏迷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守护脑血管健康,我们要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的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这不仅仅意味着做菜时要少放盐,还要警惕那些隐藏在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像咸菜、腊肉、火腿、薯片、方便面等食物,往往含有大量的盐分,应尽量少吃。此外,在购买食品时,要养成查看食品标签的习惯,关注其中的钠含量,选择低钠食品。

二、长期熬夜:脑血管的“疲惫催化剂”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熬夜似乎成了许多人的常态。无论是为了工作加班加点,还是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娱乐世界,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透支着自己的睡眠时间。然而,长期熬夜对脑血管造成的伤害,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当我们进入睡眠状态时,身体会开启一系列的自我修复和调节机制。大脑会清除白天积累的代谢废物,脑血管也会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整。但熬夜打破了这种自然的生理节律,让脑血管始终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长期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使得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身体为了维持清醒状态,会分泌更多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的负担,使血管壁变得僵硬,弹性降低。

脑血管弹性下降,就像一根失去弹性的橡皮筋,无法有效地缓冲血压的波动。在血压突然升高时,就更容易发生破裂,引发脑出血。脑出血是一种极其凶险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即使经过及时治疗,也可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此外,熬夜还会影响血脂代谢。睡眠不足会导致体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更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且,长期熬夜会使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一旦发生感染,炎症反应可能会波及脑血管,引发血管炎等疾病,进一步损害脑血管健康。

为了给脑血管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我们应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晚上尽量在11点前入睡。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可以尝试在睡前泡个热水澡、喝一杯温牛奶、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助放松身心,更快地进入睡眠状态。

三、吸烟酗酒:脑血管的“双重杀手”

吸烟和酗酒,这两个不良习惯就像两把锋利的“匕首”,从不同角度对脑血管发起致命攻击。

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数千种有害物质。尼古丁就像一个“兴奋剂”,它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同时还会促使血管收缩,减少脑部的血液供应。长期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变得粗糙,脂质更容易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一氧化碳则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使得大脑处于缺氧状态。大脑缺氧会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且,吸烟还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使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酒精对脑血管的伤害同样不容小觑。少量饮酒可能会使血管短暂扩张,但这只是一种假象。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酒精还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使得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引发脂肪肝。脂肪肝不仅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还会导致血脂代谢紊乱,增加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进一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此外,酒精还会引起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时心脏的泵血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脑部供血不稳定,容易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小中风”虽然症状可能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但它是脑卒中的重要预警信号,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可能发展为严重的脑梗死。

为了脑血管的健康,戒烟限酒刻不容缓。戒烟是一个艰难但值得的过程,可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采用戒烟药物、心理辅导等方法来提高戒烟的成功率。对于饮酒,应遵循适量原则。男性每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换算成常见的酒类,大约是男性每天饮用啤酒不超过750毫升,葡萄酒不超过250毫升,38度白酒不超过75毫升;女性则相应减半。当然,最好是不饮酒,尤其是对于已经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来说,更应该远离酒精。

四、缺乏运动:脑血管的“活力抑制剂”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静态”。长时间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工作,下班后窝在沙发上玩手机、看电视,运动量严重不足。缺乏运动就像给脑血管按下了“活力抑制剂”,使其逐渐失去往日的活力。

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良药”,对脑血管更是益处多多。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功能,使心脏能够更有力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包括大脑。良好的血液循环可以为脑血管带来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带走代谢废物,保持脑血管的通畅和健康。运动还能调节血脂、血糖和血压。通过运动,身体可以消耗多余的脂肪,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减少脂质在血管壁上的沉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及其对脑血管的损害;增强血管的弹性,降低血压,减少高血压对脑血管的冲击。

相反,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而且,缺乏运动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堆积,体重增加,进而引发肥胖。肥胖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它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这些疾病又会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共同对脑血管造成损害。

为了唤醒脑血管的活力,我们应积极动起来。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如举哑铃、做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平时缺乏运动的人来说,可以从每天散步3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五、总结

脑血管健康关乎着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寿命长短。高盐饮食、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却在不知不觉中对脑血管造成着严重的伤害。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警惕这些不良习惯,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脑血管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大脑始终保持清晰、敏捷,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尹永锋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