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体检超声肝胆 “亮红灯”?脂肪肝、胆囊息肉其实怕的是…

2025-03-26 19: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每年体检季,不少人拿到超声报告时,都会被 “脂肪肝”“胆囊息肉” 等字眼揪紧心。这些看似常见的肝胆问题,真的只是 “小毛病” 吗?其实,它们的背后藏着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而真正需要警惕的,可能比你想的更具体。

一、脂肪肝:不只是 “肝胖了”,而是代谢在报警

超声报告上的 “肝实质回声增强”,往往指向脂肪肝。很多人觉得这是 “吃太多油腻” 导致的,但真相没这么简单。

脂肪肝的本质是肝脏内脂肪堆积超过 5%。它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两类,后者占比超 80%,且与代谢密切相关。临床发现,脂肪肝患者中,约 30% 存在血糖异常,20% 合并高血压或高血脂。这意味着,脂肪肝更像一面镜子,照出身体代谢紊乱的隐患 —— 如果任其发展,10 年内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20% 会演变为肝硬化。

它最怕你做三件事:

持续高糖高脂饮食:精制糖(如甜饮料、糕点)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会加速肝脏脂肪合成,比肥肉更伤肝。

久坐不运动:每天久坐超 8 小时,脂肪肝风险增加 3 倍。运动能激活肝脏的脂肪分解酶,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使肝内脂肪减少 20%。

忽视 “隐形肥胖”:腰围超标(男性≥90cm,女性≥85cm)的 “瘦胖子”,内脏脂肪超标,更易患脂肪肝。

二、胆囊息肉:多数是 “安静的邻居”,但要警惕 “危险分子”

超声提示 “胆囊内稍高回声,不随体位移动”,就是胆囊息肉了。它其实是胆囊壁上的隆起病变,分为非肿瘤性(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肿瘤性(如腺瘤)两类,其中 95% 为良性。

胆固醇息肉最常见,多因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沉积在胆囊壁形成,直径通常小于 1cm,生长缓慢,几乎不会癌变。但腺瘤性息肉虽仅占 5%,却有潜在癌变风险,尤其当直径超过 1cm、基底宽大或短期内迅速增大时,癌变概率会显著上升。

它最怕你犯这些错:

三餐不定时,尤其不吃早餐:空腹时胆囊不收缩,胆汁淤积,胆固醇易析出形成息肉。规律饮食能促进胆汁排泄,减少息肉形成。

长期熬夜或压力过大:熬夜会打乱胆汁分泌节律,压力则使胆囊收缩功能减弱,增加息肉生长风险。

放任不管不复查:直径<1cm 的息肉建议每 6-12 个月做一次超声随访;若直径≥1cm、增长速度快(每年超 3mm),需及时手术切除,防患于未然。

三、肝胆同护:这些习惯比吃药更有效

肝脏和胆囊是 “邻居”,功能相辅相成 —— 肝脏分泌胆汁,胆囊储存和浓缩胆汁,两者健康紧密相连。保护它们,关键在生活方式:

饮食 “321 原则”:每天 3 份蔬菜(约 500g)、2 份水果(约 300g)、1 份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用橄榄油、茶籽油替代动物油。

喝水有讲究:每天喝 1500-2000ml 温水,晨起空腹喝一杯可刺激胆囊收缩,帮助胆汁排出。

学会给肝胆 “减负”:少喝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25g,女性≤15g),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成分不明的保健品),减少肝脏代谢负担。

体检报告上的 “异常”,更像是身体的 “提示函” 而非 “判决书”。脂肪肝和胆囊息肉的背后,往往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的积累。与其焦虑担忧,不如从今天起调整饮食、坚持运动、规律作息 ——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是肝胆最需要的 “护身符”。记住,多数时候,医生的建议比药物更重要,而你的坚持,才是健康的关键。

(苏琳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超声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