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脖子上摸到个小疙瘩,是不是长了不好的东西?” 门诊里,这样的疑问总能引起一群人的共鸣。据统计,约 20% 的成年人在颈部能摸到甲状腺结节,而超声检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 “侦探”,只需 3 分钟,就能通过黑白影像揭开这些小疙瘩的真面目。
一、甲状腺:脖子上的 “蝴蝶” 藏着大秘密
甲状腺位于颈部喉结下方,形状像一只张开翅膀的蝴蝶,重量仅 20-30 克,却是人体代谢的 “调控中心”。它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调节体温、能量代谢甚至情绪,一旦出问题,全身都会受影响。
超声之所以能成为甲状腺检查的 “首选武器”,是因为它有三大优势:
无创安全:用声波成像,无辐射,孕妇、儿童都能做;
精准细腻:能发现 0.1 厘米的微小结节,比手摸敏感 10 倍;
实时动态:探头轻轻一扫,就能看到结节的大小、形状、血流,像给甲状腺做 “高清 CT”。
当你摸到脖子上的小疙瘩时,超声能快速回答三个关键问题:这是什么?良性还是恶性?需要处理吗?
二、超声报告的 “暗号”:读懂 5 个关键信号
拿到超声报告,不用被 “低回声”“钙化” 等术语吓住。这些其实是 “侦探” 留下的线索,教你快速判断结节性质:
1. 看大小:不是越大越危险
小于 1 厘米的结节:90% 是良性,定期观察即可;
大于 1 厘米的结节:需重点关注,但并非都要手术(比如纯囊性结节,即使 2 厘米也可能良性)。
关键:大小是参考,性质更重要。
2. 看形状:“歪瓜裂枣” 要警惕
规则圆形 / 椭圆形:像光滑的鹅卵石,多为良性(如滤泡状腺瘤);
不规则形状:边缘不整齐,像被啃过的土豆,可能是恶性信号(癌细胞生长不受控制,边界混乱)。
3. 看回声:结节的 “肤色密码”
等回声:和正常甲状腺组织颜色一致,良性可能性大;
低回声:比周围组织偏黑,恶性概率较高(癌细胞密度高,声波吸收多);
无回声:纯黑色,多为囊肿(一包液体),几乎不会癌变;
高回声:偏白,可能是钙化或炎症,需结合其他特征判断。
4. 看钙化:细小光点藏隐患
粗大钙化:像大块的 “盐粒”,多为良性(炎症或老化痕迹);
微小钙化:针尖大小的小白点,像 “沙砾”,是甲状腺癌的典型信号(癌细胞生长快,代谢旺盛,易形成微小钙化)。
5. 看血流:“血管乱” 可能是坏事
彩色超声能显示结节内的血流:
血流少且规则:良性结节(如结节性甲状腺肿);
血流丰富且杂乱:像 “乱麻” 一样,需警惕恶性(癌细胞需要大量营养,会诱导新生血管无序生长)。
三、从 “可疑” 到 “确诊”:超声还能做什么?
如果超声发现 “高度可疑” 的结节(比如低回声 + 微小钙化 + 不规则形状),会进一步做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这就像 “侦探” 提取 “物证”:
探头定位结节,局部麻醉;
细针穿过皮肤,精准刺入结节,抽取少量细胞;
病理科化验,判断是否为癌细胞。
整个过程 5 分钟,痛感类似打针,准确率达 95%,是确诊的 “金标准”。
四、常见甲状腺问题的超声图像对照
1. 结节性甲状腺肿:最常见的 “良性军团”
超声图像: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回声不均匀,有的呈等回声,有的为无回声(囊肿),边界清晰,血流不丰富。
处理:定期复查(每 6-12 个月),无需手术。
2. 甲状腺腺瘤:“规矩的良性瘤”
超声图像:单个结节,圆形或椭圆形,等回声或稍高回声,边界非常清晰,像 “画了圈”,周围可能有 “晕环”(一圈低回声),血流规则。
处理:若小于 2 厘米,观察即可;若快速增大,可手术切除。
3. 甲状腺癌:“狡猾的伪装者”
超声图像:多为单个结节,低回声,形状不规则,边缘模糊,内部有微小钙化,血流杂乱。最常见的乳头状癌,约占 90%,早期发现治愈率超 95%。
处理:及时手术,术后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和超声。
五、做甲状腺超声前,你需要知道这些
无需空腹:吃饭不影响检查,早上可以正常吃早餐;
别戴项链:金属饰品会遮挡图像,检查前取下颈部首饰;
放松别紧张:探头按压时可能有点不适,保持头部不动即可;
报告别自己吓自己:即使提示 “可疑恶性”,也需结合穿刺结果判断,多数甲状腺癌进展缓慢,无需过度焦虑。
脖子上的小疙瘩,大多是身体的 “良性邻居”。超声这位 “侦探” 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区分风险 —— 让我们不必为良性结节恐慌,也能及时抓住恶性肿瘤的 “蛛丝马迹”。记住,定期体检(尤其 30 岁以上人群)做一次甲状腺超声,比摸到疙瘩再担心更重要。毕竟,早发现、早判断,才是应对甲状腺问题的最佳武器。
(张永祥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超声医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