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在洗澡或无意间触摸脖子时,会发现颈部存在一些 “小疙瘩”。此时,人们往往会心生恐慌,担心这些 “小疙瘩” 就是甲状腺结节,更害怕它们会发生癌变。那么,脖子上的 “小疙瘩” 真的就等同于甲状腺结节吗?甲状腺结节又是否一定会发展成癌症呢?今天,我们就从检验科的专业角度,为大家详细科普相关知识,消除大家的疑虑。
首先,我们要明确,脖子上摸到 “小疙瘩”,不一定就是甲状腺结节。颈部的组织结构复杂,除了甲状腺,还有淋巴结、皮脂腺、脂肪瘤等多种组织和器官,这些部位出现异常都可能形成 “小疙瘩”。
从位置来看,甲状腺位于颈部前方,喉结下方,气管两侧,它是一个蝴蝶状的内分泌腺体。如果 “小疙瘩” 位于这个区域,且随着吞咽动作上下移动,那么它是甲状腺结节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但如果 “小疙瘩” 位于颈部两侧、后方,或者不随吞咽动作移动,那就很可能不是甲状腺结节了。比如颈部淋巴结肿大就很常见,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时,颈部淋巴结会反应性增大,用手触摸就能感觉到圆形或椭圆形的 “小疙瘩”,有时还会伴有疼痛。再比如皮脂腺囊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粉瘤”,多发生在颈部皮肤表面,质地较硬,表面光滑,一般没有明显疼痛,容易被误认为是甲状腺结节。还有脂肪瘤,通常位于皮下,质地柔软,边界清楚,生长缓慢,也可能出现在颈部。
那么,如何准确判断脖子上的 “小疙瘩” 是不是甲状腺结节呢?这就需要借助专业的医学检查。检验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见的检查项目有甲状腺功能检查和甲状腺相关抗体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主要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了解甲状腺的功能状态,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问题,这些情况有时也会伴随甲状腺结节的出现。甲状腺相关抗体检查,如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等,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而某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也可能与甲状腺结节的发生有关。
除了检验科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也至关重要,其中超声检查是诊断甲状腺结节的首选方法。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甲状腺的大小、形态、结构,以及是否存在结节、结节的位置、大小、数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情况等。通过这些特征,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风险。一般来说,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没有钙化点、血流不丰富的结节,良性的可能性较大;而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有微小钙化点、血流丰富的结节,恶性的风险相对较高。
如果通过超声检查发现结节有恶性风险,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这是一种微创检查方法,医生会用一根细针在结节上抽取少量细胞,然后送到检验科的细胞室进行病理学检查。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病理医生可以明确结节的良恶性,其诊断准确率较高,是目前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 “金标准”。
很多人担心甲状腺结节会变癌,其实这种担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也不必过度恐慌。根据临床数据统计,在所有甲状腺结节中,良性结节占绝大多数,大约在 90% 以上,而恶性结节(即甲状腺癌)的比例相对较低,仅占 5% - 10% 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甲状腺结节并不会发展成癌症。
即使被诊断为甲状腺癌,也不需要过于害怕。甲状腺癌总体来说是一种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的癌症,被称为 “惰性癌症”。尤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癌的绝大多数,其生长缓慢,转移率较低,通过规范的治疗,如手术治疗、术后放射性碘治疗、内分泌治疗等,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可以达到 95% 以上,很多患者可以长期生存,甚至达到治愈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脖子上有 “小疙瘩”,大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自行判断和过度焦虑。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安排相应的检查项目,如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超声检查等,以明确 “小疙瘩” 的性质。如果确诊为甲状腺结节,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复查,监测结节的变化情况。一般来说,对于良性结节,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且结节较小,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每 6 - 12 个月进行一次超声复查即可;如果结节较大,出现了压迫症状,如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或者结节生长较快,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等。
此外,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摄入碘元素(既不要过量摄入,也不要缺乏碘),避免长期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心态等,这些都有助于维持甲状腺的健康,预防甲状腺结节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脖子上摸到 “小疙瘩” 不一定是甲状腺结节,即使是甲状腺结节,大部分也为良性,不会发展成癌症。关键在于及时就医,通过专业的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管理和治疗。希望通过今天的科普,大家能够对甲状腺结节有更清晰、更正确的认识,做到科学应对,远离不必要的恐慌。
(李丽 睢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副主任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