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年轻人胃癌激增?熬夜+外卖+压力=高危组合?

2025-08-06 12: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近年来,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逐渐浮现:原本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胃癌,正悄然向年轻一代蔓延。医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30岁以下胃癌患者比例逐年攀升,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深度反思。究其根源,熬夜、依赖外卖饮食及长期高压状态构成的“三重打击”,正在成为摧毁年轻人胃部健康的隐形杀手。

第一把利刃:昼夜颠倒的生物钟紊乱

现代都市青年普遍存在“报复性熬夜”行为——刷剧、打游戏、加班至深夜已成常态。然而,人体遵循着精密的内在节律系统,夜间本应进入修复模式的胃肠道却被迫持续工作。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胃酸分泌失衡,削弱黏膜屏障功能,使幽门螺杆菌等致病菌趁虚而入。更严重的是,褪黑素水平的下降会直接抑制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机体对异常细胞的监控能力。当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时,炎症反应如同慢火炖煮般持续灼烧着胃壁组织,为癌变埋下隐患。

第二剂毒药:工业化生产的速食陷阱

打开手机APP随意下单一份外卖,看似便捷的背后暗藏危机四伏的饮食结构。高盐腌制食品(如泡菜、腊肉)、熏烤肉类中的苯并芘等致癌物,搭配过量添加的味精、色素和防腐剂,形成双重威胁。特别是反复使用的食用油产生的极性化合物,已被证实具有强诱变性。而年轻人偏爱的碳酸饮料、奶茶等含糖饮品,不仅加剧肥胖风险,其高渗透压还会破坏胃内酸碱平衡。这种以牺牲营养均衡换取口感满足的饮食模式,无异于给胃部戴上了慢性腐蚀的枷锁。

第三座大山:精神压力引发的连锁反应

职场竞争、学业焦虑、人际关系紧张……这些无形的压力源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引发级联反应。皮质醇水平长期居高不下会导致胃肠道血管收缩,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交感神经兴奋则促使胃酸大量分泌,形成自我攻击的恶性循环。心理学研究揭示,持续的心理应激会使人陷入“情绪性进食”怪圈——用暴饮暴食缓解焦虑,进一步加重消化负担。这种身心交互作用形成的负反馈环路,恰似温水煮青蛙般悄然推进病变进程。

破局之道:构建三维防护网

面对这组危险的组合拳,我们需要建立立体化的防御体系:

作息革命:设定严格的睡眠时间表,保证每日7小时优质睡眠,利用午休进行短时冥想放松;

厨房回归:每周至少3天亲自烹饪,采用清蒸、炖煮等低温烹饪方式,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摄入;

压力管理:培养正念呼吸习惯,通过运动释放内啡肽,建立支持性的社交网络;

早期筛查:40岁以下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进行胃镜检查,普通人群每5年做一次幽门螺杆菌检测。

胃癌从来不是突然降临的命运判决书,而是日积月累的生活选择写下的答案。当我们在深夜点亮屏幕时,也在透支着生命的烛光;当我们贪图舌尖快感时,实则是在与死神共舞。改变或许不易,但每一次对健康的投资都是对未来的最好馈赠。毕竟,身体才是承载梦想的唯一载体,唯有珍视它,方能行稳致远。

(李东亮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肿瘤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