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肿瘤治疗中,情绪波动如何成为“隐形的治疗开关”?

2025-08-07 11: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肿瘤患者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往往陷入震惊、恐惧与绝望的漩涡。有人因愤怒迁怒家人,有人因焦虑彻夜难眠,有人因抑郁拒绝治疗……这些情绪波动看似是心理反应,实则像一把无形的手术刀,深刻影响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均揭示:情绪管理是肿瘤治疗中不可忽视的“第二战场”,其影响力甚至不亚于药物与手术。

一、情绪波动如何“攻击”身体?——从细胞到系统的连锁反应

1.免疫系统:情绪的“第一道防线”崩塌

人体免疫系统是抵御肿瘤的核心力量,而情绪波动会直接削弱这道防线。当人处于愤怒、焦虑状态时,体内会分泌大量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些应激激素虽能短期提升警觉性,但长期过量会抑制T淋巴细胞活性,减少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数量——这两种细胞正是消灭癌细胞的“主力军”。

研究显示,长期抑郁的乳腺癌患者,其NK细胞活性比情绪稳定者低40%,肿瘤复发风险增加2倍。中医理论中的“肝郁气滞”与此高度契合:肝主疏泄,情绪抑郁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为肿瘤生长提供“土壤”。

2.内分泌系统:激素紊乱的“恶性循环”

情绪波动会引发内分泌系统紊乱,形成“心理压力→激素失衡→病情恶化”的闭环。例如,愤怒时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血压骤升、血管收缩,对心血管脆弱的肿瘤患者而言,可能诱发脑出血等致命并发症;焦虑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过度激活,皮质醇水平持续升高,不仅抑制免疫,还会加速肌肉分解,导致患者虚弱乏力,进一步降低治疗耐受性。

3.治疗依从性:情绪是“隐形药效调节器”

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恐惧可能导致患者逃避检查或拒绝手术,焦虑可能使患者过度关注药物副作用而自行减量,抑郁则可能让患者丧失治疗信心,甚至提前终止治疗。

一项针对结直肠癌患者的追踪研究发现,情绪稳定组完成全程化疗的比例达85%,而抑郁焦虑组仅52%;前者5年生存率比后者高23%。中医强调“心神合一”,认为情绪低落会导致“气机逆乱”,使药物无法顺利到达病所,降低疗效。

二、情绪管理的“科学武器库”:从自我调节到专业干预

1.自我调节:日常情绪的“急救包”

-呼吸训练:深呼吸可激活副交感神经,快速平复焦虑。方法: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重复5次,1分钟内即可降低心率和血压。

-正念冥想:通过聚焦当下感受,减少对疾病的灾难化想象。研究显示,每天15分钟正念练习可使肿瘤患者抑郁评分降低30%,睡眠质量提升40%。

-情绪日记:将恐惧、愤怒等情绪具象化,打破“情绪-思维”的恶性循环。一位卵巢癌患者通过记录情绪变化,发现“对复发的恐惧”每周出现3次,随后针对性接受心理疏导,恐惧频率降至每周1次。

2.家庭支持:构建“情感安全岛”

家属的情绪管理能力直接影响患者康复。避免说“别想太多”等否定性语言,改用“我陪你一起面对”等支持性表达;通过共同做饭、散步等日常活动传递关爱,而非过度聚焦病情。

一位胃癌患者的丈夫每天记录“三件小事”:如“今天你多吃了半碗粥”“护士夸你配合度高”,这些细节帮助患者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治疗依从性显著提升。

3.专业干预:打破情绪困境的“金钥匙”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我肯定治不好”等负面思维。例如,将“化疗副作用太痛苦”重构为“副作用是药物起效的信号”,可提升治疗耐受性。

-艺术治疗:通过绘画、音乐等非语言方式释放情绪。一位乳腺癌患者通过创作“抗癌漫画”,将治疗过程转化为幽默故事,抑郁评分从重度降至轻度。

-团体支持:加入癌症康复社群,与同病种患者分享经验。研究显示,参与团体干预的患者,其生活质量评分比未参与者高25%,生存期延长1.2年。

三、中医视角:情志调理的“整体观”

中医将情绪称为“情志”,认为其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例如,肝主怒,长期愤怒会损伤肝阴,导致肝阳上亢;脾主思,过度忧虑会困遏脾气,影响消化吸收。肿瘤患者常伴随“情志失调”,中医通过“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等法则,结合针灸、中药(如柴胡疏肝散、逍遥丸)调理情志,形成“身心同治”的独特优势。

四、结语:情绪管理是肿瘤治疗的“终身课题”

肿瘤治疗不是一场“速决战”,而是一场需要身心协同的“持久战”。情绪波动虽无形,却能通过免疫、内分泌等系统深刻影响治疗结局。患者需学会与情绪共处:既不压抑也不放纵,通过科学方法将其转化为康复动力;家属应成为“情绪稳定器”,用爱与耐心筑起支持屏障;医疗团队则需将心理干预纳入常规治疗,实现“治病”与“治心”的统一。

正如一位抗癌成功者所说:“癌症让我失去了一部分身体,却让我重新认识了心灵的力量。”当情绪从“敌人”变为“盟友”,肿瘤治疗便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焦冰 河南省肿瘤医院 呼吸内科一病区 主管护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