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药膏就像皮肤的“急救包”,能帮伤口消炎、止痛、促进愈合。但很多人拿起药膏就往伤口上涂,却不知道看似简单的涂抹动作里藏着不少学问。用对了,伤口好得快;用错了,可能加重刺激甚至耽误恢复。作为药剂科药师,就来聊聊外用药膏的正确使用细节,避开那些容易踩的“坑”。
一、伤口没清理,药膏别“上岗”
直接把药膏涂在没清理的伤口上,就像给脏衣服盖新布,不仅挡不住细菌,还可能让污渍“闷”在里面。用药前给伤口“大扫除”,才能让药膏发挥作用。
1. 先给伤口“冲个澡”
伤口表面的灰尘、血迹、分泌物会阻碍药膏吸收,还可能滋生细菌。清洁时要用温和的流动清水冲洗,就像给伤口“冲澡”,把表面的脏东西冲掉。如果是小伤口,直接用清水冲30秒左右;如果伤口有油污,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轻轻擦拭,避免用肥皂、酒精等刺激性强的东西,它们会伤害新生的皮肤组织。
注意别用毛巾、纸巾直接擦伤口,粗糙的纤维可能粘在伤口上,引起疼痛或感染。可以用无菌纱布蘸干水分,动作要轻,像给花瓣掸水一样温柔。
2. 判断伤口“能不能涂”
不是所有伤口都适合涂药膏。浅表的擦伤、轻微烫伤、小面积割伤可以用;但如果伤口很深、出血不止,或者已经化脓、有腐肉,就不能直接涂药膏,否则会让脓液和药膏混合,形成“封闭环境”,加重感染风险。这类严重伤口需要先就医处理,由医生清理后再决定是否用药。
另外,动物咬伤、生锈金属划伤的伤口,要先去医院处理伤口并接种疫苗,别自己涂药膏掩盖症状。
二、药膏选不对,效果“打折扣”
外用药膏种类繁多,有的主打消炎,有的擅长止痛,有的专门促进愈合。选不对药膏,就像给伤口“吃错药”,不仅没用还可能添乱。
1. 分清“消炎”和“抗菌”
很多人把“消炎”和“抗菌”混为一谈,其实它们作用不同。抗菌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能杀死细菌,适合伤口红肿、流脓等细菌感染的情况,就像给伤口“派杀菌兵”;而消炎止痛药膏(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主要缓解疼痛和无菌性炎症,比如肌肉拉伤、关节肿痛,不能直接涂在破损伤口上,否则会刺激伤口引起疼痛。
如果伤口只是轻微红肿没化脓,可能是无菌性炎症,别盲目用抗菌药膏;如果伤口流脓、周围发烫,可能是细菌感染,要选抗菌药膏,避免感染扩散。
2. 激素类药膏别“滥用”
含激素的药膏(如地塞米松软膏、糠酸莫米松乳膏)能快速消炎止痒,适合湿疹、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但它们像“双刃剑”,不能直接涂在破损伤口上——激素会抑制伤口愈合,还可能让细菌趁机繁殖,加重感染。
即使是皮肤瘙痒,也要先确认没有伤口再用。如果瘙痒部位有脱皮、渗液,可能已经有微小破损,这时候用激素类药膏会让皮肤更脆弱。
三、涂抹有技巧,用量“别任性”
药膏不是涂得越多越好,也不是随便一抹就行。掌握正确的涂抹方法,才能让药效“精准发力”。
1. 薄薄一层“刚刚好”
很多人觉得“多涂药膏好得快”,其实厚厚的药膏会让伤口不透气,就像给伤口盖了层不透气的塑料布,容易闷出汗水和分泌物,影响愈合。正确的做法是取少量药膏,在干净的手掌或棉签上揉开,然后均匀涂在伤口及周围1厘米左右的皮肤,薄薄一层能看到皮肤纹理即可,就像给伤口“穿薄纱”,既能发挥作用又不影响透气。
涂抹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涂,别来回搓揉,避免刺激伤口。如果是关节部位的伤口,涂药后尽量保持关节不动几分钟,让药膏充分附着。
2. 工具用对“更卫生”
直接用手涂药膏前,一定要先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30秒,擦干后再取药。如果觉得用手不方便,可用无菌棉签蘸药膏涂抹,棉签用过一次就扔掉,别重复蘸取药膏,避免污染药膏管里的剩余药物。
药膏管口要保持干净,别接触伤口或其他脏东西,用完后拧紧盖子,像保护食物罐头一样防止细菌进入。
四、伤口“包扎术”:不是所有药膏都要“盖被子”
涂完药膏后要不要包扎?这得看伤口情况和药膏类型,盲目包扎可能帮倒忙。
1. 小伤口可以“露透气”
浅表的小伤口涂药后,保持伤口暴露在干净的环境中更利于愈合,空气流通能减少细菌滋生,就像给伤口“开窗通风”。比如手臂、腿部的小擦伤,涂药后不用包扎,注意别让伤口接触灰尘、污水即可。但如果是容易摩擦的部位(如手掌、膝盖),可以用无菌纱布轻轻覆盖,避免药膏被擦掉或伤口被反复摩擦。
注意纱布要每天更换,更换时观察伤口是否有渗液,如果纱布粘在伤口上,别硬扯,可用生理盐水浸湿后轻轻揭开。
2. 特殊药膏需要“封包”
有些药膏需要在封闭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比如治疗慢性湿疹的药膏,医生可能会建议涂药后用保鲜膜或纱布轻轻包裹,形成“封包效应”,促进药物吸收。但这种方法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且不能长时间封包,否则会让皮肤过度水合,变得脆弱敏感。
封包期间要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如果出现红肿、瘙痒加重,要及时拆掉包扎并清洗药膏。
五、储存有讲究,药膏“保质期”别忽视
药膏的储存方式会影响药效,放错地方、过了保质期,再好的药膏也会“失效”甚至变质。
1. 别让药膏“遭冷热”
大多数外用药膏要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就像给药膏“找个凉快的家”。阳光中的紫外线会破坏药膏成分,导致药效下降;高温环境(如灶台旁、暖气上)会让药膏融化、分层,使用时可能刺激皮肤。
有些药膏需要冷藏保存(如某些生物制剂药膏),要放在冰箱冷藏室(2-8℃),别放进冷冻室,结冰会彻底破坏药物结构。使用冷藏药膏前,可先放在室温下回暖几分钟,避免冷药膏刺激伤口。
2. 过期药膏“别心软”
药膏开封后会和空气接触,容易被污染或氧化变质。一般来说,开封后的药膏保质期会缩短,比如原本保质期2年,开封后最好在3-6个月内用完,超过时间即使没过期也别用。变质的药膏可能出现颜色改变、异味、分层、结块等现象,涂在伤口上会引起红肿、疼痛,甚至感染。
可以在药膏管口标注开封日期,每次用药前检查药膏状态,发现异常立刻扔掉,别舍不得“硬用”。
六、特殊人群用药膏,细节“再把关”
儿童、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皮肤更敏感,使用外用药膏时要多留意细节,避免风险。
1. 儿童药膏“选温和”
儿童皮肤薄嫩,对药物刺激更敏感,要选专为儿童设计的药膏,或在医生指导下用成人药膏的儿童剂量。涂抹时面积别太大,只涂在伤口及周围小范围皮肤,避免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过多。
给儿童涂药后要及时洗手,避免孩子抓挠伤口后吃手,把药膏吃到嘴里。
2. 老人用药“看皮肤”
老人皮肤干燥、弹性差,涂药膏前可先在伤口周围涂一点无刺激的保湿霜,保持皮肤滋润。如果老人有糖尿病,伤口愈合能力弱,涂药后要每天观察伤口变化,出现红肿、渗液增多要及时就医,别自行加大用药剂量。
3. 孕妇用药“避风险”
孕妇使用外用药膏要谨慎,尤其是怀孕前3个月,要避免使用含激素、抗生素(如四环素类)的药膏,这些成分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影响胎儿。即使是看似安全的药膏,也要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确认无风险后再用。
外用药膏虽小,使用细节却不小。从伤口清理到药膏选择,从涂抹方法到储存方式,每一步都影响着伤口恢复。记住:伤口先清洁、药膏选对型、涂抹薄而匀、储存避冷热、过期别再用。如果用药后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重、瘙痒难忍等情况,要立即停药并就医,别让小细节耽误了伤口愈合。正确使用外用药膏,才能让它真正成为皮肤的“守护者”。
(刘书伟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药剂科 副主任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