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孕期,准妈妈们的身体如同一个精密的 “孕育工厂”,任何微小的医疗干预都可能引发她们的高度紧张。当面临必须进行手术的情况时,“孕期手术能否使用麻醉”“麻醉药会不会伤害胎儿” 等问题便成了萦绕在她们心头的巨大阴霾。事实上,现代医学早已对这一问题形成了系统的认知,科学看待孕期麻醉,才能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做出最优选择。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孕期并非手术和麻醉的绝对禁区。在临床中,约有 1%-2% 的孕妇会因急性阑尾炎、卵巢囊肿扭转、外伤、宫颈机能不全等紧急情况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这些疾病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阑尾穿孔引发腹膜炎、囊肿破裂造成腹腔内出血、胎儿早产,甚至危及母体生命,而母体的严重并发症反而会对胎儿造成更致命的威胁。例如,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的延误治疗可能使胎儿流产或早产的风险增加 30% 以上,此时及时手术配合恰当的麻醉,反而能为母婴争取生机。又如宫颈机能不全是导致中晚期流产和早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宫颈内口松弛、既往有因宫颈机能不全导致的流产/早产史,或在孕中期检查发现宫颈进行性缩短、扩张而无明显宫缩的孕妇,紧急或择期的宫颈环扎术是挽救妊娠的重要措施。手术本身创伤相对较小,但对麻醉有一定要求,麻醉方式首选椎管内麻醉,既能提供满意的镇痛和肌松效果,同时对宫缩干扰相对较小,避免全身麻醉药物潜在的宫缩抑制或药物对胎儿的穿透影响。
那么,麻醉药真的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吗?这需要从药物作用机制和胎儿发育阶段两方面综合分析。麻醉药物进入母体后,确实可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但胎儿对药物的耐受能力与孕龄密切相关。在妊娠早期(前 12 周),胎儿各器官正处于分化关键期,此时若使用某些麻醉药物,理论上存在致畸风险。不过临床数据显示,在专业麻醉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如丙泊酚、瑞芬太尼等),致畸率并不会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但对于分子量小、脂溶性高,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尤其在长时间大量输注时可能对胎儿产生呼吸抑制等影响的药物要尽量避免使用。
进入妊娠中晚期后,胎儿器官分化基本完成,麻醉药物的主要影响转向呼吸和循环系统。由于胎儿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尚未成熟,药物代谢速度较慢,可能出现短暂的呼吸抑制或心率变化。但现代麻醉技术已能通过精准控制药物剂量、持续监测胎儿心率(如术中胎心监护)等方式,将这种影响降至最低。例如,采用局部麻醉时,药物仅作用于局部神经,进入胎盘的药量微乎其微,对胎儿几乎无影响;即使是全身麻醉,通过选择起效快、代谢迅速的药物,也能减少胎儿暴露时间。
值得关注的是,麻醉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手术类型、孕周及孕妇身体状况综合判断。对于体表或下腹部小手术(如外伤缝合),局部浸润麻醉是首选,药物仅作用于手术区域,几乎不会影响胎儿。局部浸润麻醉无法满足手术时,优先选择区域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即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是孕期手术(尤其是下腹部和盆腔手术如剖宫产、宫颈环扎、卵巢囊肿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其优势在于:①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脊髓神经根,阻滞手术区域的痛觉传导,减少全身性药物的使用。现代常用的局麻药如罗哌卡因、左布比卡因,具有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的效果更好,心脏毒性更低的特点,且胎盘透过率很低,对胎儿影响极微。②麻醉平面可控性好,麻醉医生通过控制药物种类、浓度、剂量和注药速度,可以达到所需的手术平面,满足下腹部/盆腔手术的要求。③对血流动力学干扰相对可控,在完善监测下,通过超前扩容、调整体位、必要时使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和纠正椎管内麻醉易引发的低血压,维持子宫胎盘血流的稳定,保障胎儿氧供。④保留产妇意识,减少误吸风险,利于术后快速康复。⑤提供优良的术后镇痛条件,可通过硬膜外导管持续给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因此,对于合适的孕产妇和适宜的手术类型,椎管内麻醉是实现精准麻醉、最大限度保障胎儿安全的首选策略。而全身麻醉需谨慎使用,通常用于紧急情况或无法实施椎管内麻醉的手术,此时麻醉医生会采用 “快速诱导” 技术,缩短气道操作时间,减少缺氧风险,同时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子宫血流的药物。
除了麻醉药物本身,手术过程中的母体管理对胎儿安全同样至关重要。维持正常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是关键,低血压会减少子宫胎盘血流,导致胎儿缺氧;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则可能影响酸碱平衡。麻醉医生会通过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等指标,及时调整输液量和药物剂量,确保母体生理状态稳定。此外,孕周较大的孕妇需注意体位,避免长时间仰卧位压迫下腔静脉,引发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影响胎儿血供。
从临床数据来看,在有经验的医疗团队配合下,孕期手术的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证实。一项针对数千例孕期非产科手术的研究显示,胎儿丢失率约为 3%-5%,与正常孕妇的自然流产率相近,且多数并发症与手术本身(如创伤程度)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而非麻醉直接导致。这意味着,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药物,就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对于准妈妈而言,面对需要手术的情况时,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建议与产科医生、麻醉医生及外科医生充分沟通,评估手术的紧迫性和延迟风险,共同制定个性化方案。若手术并非紧急(如良性肿瘤切除),可尽量推迟至孕中期(14-28 周)进行,此时胎儿器官已基本形成,子宫尚未过度增大,手术难度和麻醉风险相对较低。
总之,孕期手术能否使用麻醉,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权衡。现代麻醉学的发展已为母婴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关键在于遵循 “必要性原则”—— 只有当手术收益明显大于潜在风险时,才考虑在孕期实施,并由专业团队全程保驾护航。准妈妈们需要认识到,及时处理危及母体健康的疾病,才是为胎儿创造良好发育环境的前提,而科学合理的麻醉管理,则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林胜佳 普宁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