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新冠抗原检测阳性=确诊新冠?这些假阳性情况要注意

2024-09-22 08:3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检测体系中,新冠抗原检测凭借 15-20 分钟出结果、无需专业实验室设备、可居家自主操作的优势,成为大众日常筛查、早期发现感染迹象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病毒传播高峰时期,不少家庭会常备抗原检测试剂盒,以便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但生活中,很多人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认为 “抗原检测阳性就等同于确诊新冠”,一旦看到检测卡上出现两条杠,就陷入焦虑恐慌,甚至盲目服用药物或过度隔离。

事实上,抗原检测阳性与新冠确诊之间不能直接画等号,临床中还可能出现 “假阳性” 结果。若对假阳性情况不了解,不仅会造成个人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导致医疗资源的错配与浪费。因此,正确区分抗原检测与确诊的关系、掌握假阳性的常见诱因及应对方法,对科学应对新冠检测至关重要。

一、核心认知:抗原检测阳性≠确诊,核酸检测才是 “金标准”
要理清抗原检测阳性与新冠确诊的关系,首先需明确二者的检测逻辑差异 —— 抗原检测是 “初步筛查工具”,作用是快速识别 “可能感染” 的人群;而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 “金标准”,只有核酸检测阳性,才能最终判定为新冠感染者。二者的检测原理、灵敏度和临床意义,存在本质区别。

从检测原理来看,抗原检测针对的是新冠病毒表面的 “蛋白质外壳”(如刺突蛋白、核衣壳蛋白),相当于通过 “识别病毒的‘外衣’” 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这种检测方式的优势是速度快,因为蛋白质在体内的含量相对较高,容易被快速捕捉;但缺点也很明显 —— 灵敏度较低,当体内病毒载量较少时,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同时也容易受到其他蛋白质的干扰。

而核酸检测针对的是新冠病毒的 “遗传物质(RNA)”,相当于直接 “查找病毒的‘基因身份证’”。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核酸检测能将微量的病毒 RNA 放大数百万倍,即使体内病毒载量极低,也能精准检测出来,灵敏度远高于抗原检测。更重要的是,核酸检测的特异性极强,只会针对新冠病毒的 RNA 进行识别,几乎不会受到其他病原体或物质的干扰,因此成为全球公认的确诊依据。

从临床应用场景来看,抗原检测更适合 “大规模快速筛查”,比如居家自测、社区排查等,目的是快速筛选出高风险人群,减少病毒传播风险;而核酸检测则用于 “确诊判断”,当抗原检测阳性时,必须通过核酸检测进一步验证,才能确定是否真正感染。此外,部分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免疫力低下者)即使抗原检测阴性,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也需通过核酸检测排除感染可能,避免因抗原检测灵敏度不足导致漏诊。

二、警惕这些情况:抗原检测假阳性,可能是 “操作或环境” 出了问题
所谓 “假阳性”,是指受检者实际未感染新冠病毒,但抗原检测结果却显示阳性。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检测试剂盒质量问题,更多与操作不当、环境干扰、样本污染等因素有关。结合临床实践和官方指南,以下几类常见诱因需重点关注:

1. 操作不规范:步骤错误直接影响结果
抗原检测的操作流程虽简单,但每一步都有严格要求,若步骤遗漏或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假阳性。比如,在 “样本采集” 环节,部分人可能未按照说明书要求 “深入鼻腔 1-1.5 厘米旋转采集”,而是仅在鼻腔口轻轻擦拭,导致样本中混入过多鼻腔分泌物中的蛋白质(如黏液蛋白),这些蛋白质可能与检测试剂盒中的抗体发生交叉反应,造成假阳性;在 “样本处理” 环节,若未将采集管中的样本液充分摇匀,或滴加样本时滴数过多(超过说明书规定的 3-4 滴),会导致检测卡上的抗体过量反应,出现假阳性线条;此外,滴加样本后若未在规定时间内(通常为 15-20 分钟)判读结果,超过 30 分钟后检测卡可能因环境湿度、温度变化出现 “非特异性条带”,误判为阳性。

2. 样本污染:“外源性病毒 / 物质” 干扰检测
样本污染是导致抗原检测假阳性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 “交叉污染” 和 “环境污染物干扰” 两类情况。交叉污染多发生在多人同时检测时,比如共用采集棉签、未及时消毒双手或检测台面,导致他人的样本(若为阳性)沾到自己的检测工具上;部分人在检测前接触过新冠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被阳性者触摸过的门把手、手机),未彻底洗手就进行样本采集,也会导致样本被污染。

环境污染物干扰则与检测环境中的物质有关,比如检测时周围存在大量粉尘、飞沫,或检测前涂抹过含酒精的护手霜、鼻腔护理液,这些物质可能与检测试剂盒中的反应试剂发生化学反应,破坏试剂稳定性,进而出现假阳性。此外,若检测试剂盒开封后未及时使用,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试剂受潮或被微生物污染,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3. 特殊人群:自身抗体可能 “误导” 检测
少数特殊人群的身体状况,也可能导致抗原检测假阳性,其中最典型的是 “近期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群”。目前我国使用的新冠疫苗多为灭活疫苗,疫苗中含有新冠病毒的蛋白质成分(与抗原检测的靶点蛋白一致)。若在接种疫苗后 48 小时内进行抗原检测,体内残留的疫苗蛋白可能与检测试剂盒中的抗体结合,导致假阳性结果。因此,官方指南明确建议:接种新冠疫苗后,至少间隔 48 小时再进行抗原检测,避免疫苗成分干扰。

此外,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可能存在 “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能与抗原检测试剂盒中的抗体发生非特异性结合,进而出现假阳性。不过这类情况较为罕见,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核酸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三、科学应对:抗原阳性别慌,做好这 3 步
当抗原检测显示阳性时,无需过度恐慌,应按照 “先隔离、再复核、遵医嘱” 的步骤科学应对,避免盲目处理。

第一步:立即做好个人隔离,减少传播风险。若居家自测抗原阳性,应第一时间单独居住在通风良好的房间,避免与家人共用卫生间、餐具等物品,同时做好手卫生(勤洗手、用酒精消毒),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防止病毒传播给家人。若在工作或公共场所检测阳性,应立即佩戴 N95 口罩,远离人群,尽快乘坐私家车或闭环转运至居家隔离点,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第二步:尽快进行核酸检测复核,明确是否确诊。抗原阳性后,无论是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都需在 24 小时内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疗机构,预约核酸检测。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需按照当地防疫政策进行隔离治疗(轻症可居家隔离治疗,重症需及时就医);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且无明显症状,可在 24 小时后再次进行抗原检测,排除假阳性可能;若核酸阴性但有发热、咽痛等症状,需考虑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流感、普通感冒),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第三步:避免盲目用药,关注身体症状。抗原阳性后,部分人可能会急于服用抗病毒药物或退烧药,但盲目用药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引发副作用(如肝肾功能损伤)。若症状轻微(如低热、轻微咳嗽),可通过多喝水、多休息、补充维生素 C 等方式缓解;若体温超过 38.5℃,可遵医嘱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烧药;若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持续高热(超过 3 天)、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无论核酸结果如何,都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避免延误治疗。

结语
新冠抗原检测是疫情防控中的 “快速筛查利器”,但它并非 “确诊凭证”。了解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的区别、掌握假阳性的常见诱因,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检测结果,避免因误判引发焦虑或浪费资源。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优化,抗原检测的准确性会进一步提升,但 “核酸检测作为确诊金标准” 的地位仍不会改变。面对检测结果,保持科学认知、冷静应对,才是守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关键。

(张兰兰 睢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