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动健身热潮席卷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身体发出的各种 “信号”。不少人在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时,会联想到身体内部的指标变化,其中 “肌酸激酶(CK)升高” 就是常见的疑问点 —— 运动后肌肉酸痛,到底会不会导致这个指标升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从肌酸激酶的基本特性说起,再结合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一步步揭开两者之间的关联。
首先,我们得明确肌酸激酶(CK)是什么。肌酸激酶又称肌酸磷酸激酶,是一种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的酶类物质,其中骨骼肌中的含量最为丰富。它的核心功能是在细胞内催化肌酸与三磷酸腺苷(ATP)之间的能量转换,为肌肉收缩、神经信号传递等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支持。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中肌酸激酶的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成年人血清 CK 正常参考值通常为男性 50-310U/L、女性 40-200U/L(不同实验室因检测方法不同,参考范围可能略有差异)。当细胞受到损伤时,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原本存在于细胞内的 CK 就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 CK 水平升高。
那么,运动为什么会影响肌酸激酶水平呢?运动本身就是对骨骼肌的一种 “刺激”,尤其是中高强度运动或不熟悉的运动模式,会给肌肉纤维带来不同程度的微小损伤。比如突然增加跑步强度、尝试新的力量训练动作(如深蹲、硬拉),或者长时间耐力运动(如马拉松)后,肌肉纤维在收缩过程中可能出现纤维撕裂、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的情况。此时,细胞内的肌酸激酶就会通过受损的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导致血液中 CK 指标升高。这种因运动引起的 CK 升高,在运动医学中被称为 “运动性肌酸激酶升高”,是身体对运动刺激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通常与肌肉的修复和适应过程相关。
接下来关键问题来了:运动后肌肉酸痛与 CK 升高之间是什么关系?很多人会直观地认为 “肌肉越痛,CK 越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绝对,两者之间存在 “关联但不同步” 的特点。
从关联角度来看,大部分情况下运动后肌肉酸痛确实可能伴随 CK 升高。运动后肌肉酸痛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运动后几小时内出现、1-2 天内缓解的 “急性酸痛”,主要由运动时肌肉局部乳酸堆积引起,这种酸痛通常不会导致明显的 CK 升高;另一种是运动后 24-72 小时出现的 “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这是目前最常见的运动后酸痛类型,主要与肌肉纤维微小损伤、炎症反应有关。而 DOMS 发生的生理机制,恰好与运动性 CK 升高的原因(肌肉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增加)高度重合 —— 当肌肉纤维因运动受到微小损伤时,既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酸痛感,也会促使 CK 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在出现 DOMS 的情况下,往往会同时观察到 CK 升高,比如进行不熟悉的下坡跑、负重深蹲后,很多人会在酸痛出现时检测到 CK 水平比平时高出 2-5 倍,甚至更高。
但两者并非完全同步,存在 “酸痛明显但 CK 升高不显著” 或 “CK 升高但酸痛不明显” 的情况。一方面,个体对疼痛的敏感度不同 —— 有些人肌肉损伤程度较轻,但因疼痛阈值低,会感到明显酸痛,此时 CK 可能仅轻微升高;反之,有些人疼痛阈值高,即使肌肉损伤较明显(CK 显著升高),也可能感觉酸痛不强烈。另一方面,运动类型和强度对两者的影响也不同 —— 比如长时间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可能导致轻微 DOMS,但 CK 升高幅度较小;而短时间高强度爆发力运动(如短跑冲刺、高强度间歇训练 HIIT)或离心收缩为主的运动(如下坡跑、俯卧撑下降阶段),更容易造成较明显的肌肉损伤,可能导致 CK 显著升高,且酸痛感更强烈。此外,运动经验也会影响两者关系:经常运动的人肌肉适应能力更强,即使进行一定强度运动,DOMS 程度和 CK 升高幅度也会比久坐人群更轻微。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运动后 CK 升高多为生理性反应,但并非所有 CK 升高都与运动和肌肉酸痛有关,还需警惕病理性因素。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一是 CK 升高幅度异常大,比如超过正常参考值 10 倍以上,或持续 1 周以上未下降;二是伴随异常症状,如肌肉无力、肿胀、尿液颜色变深(呈茶色,可能提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胸痛、呼吸困难等;三是无明显运动史却出现 CK 升高,或运动强度很小但 CK 显著升高。这些情况可能与肌肉疾病(如肌炎)、心肌损伤(如心肌炎、心肌梗死)、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药物副作用(如他汀类药物)有关,需通过进一步检查(如肌电图、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检测)明确原因,避免延误病情。
那么,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和 CK 升高,该如何科学应对?首先,无需过度恐慌 —— 如果是运动后出现 DOMS 伴随 CK 轻度升高(未超过正常参考值 5 倍,且无其他不适),通常属于生理性反应,可通过休息、轻度拉伸、热敷或温水浴促进肌肉修复,同时适当补充蛋白质(如鸡蛋、牛奶、蛋白粉)和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燕麦),为肌肉修复提供能量和原料。其次,避免在肌肉酸痛明显时再次进行高强度运动,以免加重肌肉损伤,可选择低强度主动恢复运动(如慢走、游泳),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消退。最后,若出现 CK 异常升高或伴随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疗,尤其是出现茶色尿时,需警惕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一种可能导致肾衰竭的严重情况),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总结来说,运动后肌肉酸痛(尤其是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肌酸激酶升高存在密切关联,两者通常由肌肉微小损伤引起,但因个体差异、运动类型和强度不同,并非完全同步。对于运动人群而言,了解两者关系有助于更科学地评估身体状态:轻微酸痛伴随轻度 CK 升高多为正常生理反应,无需过度担忧;但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排查病理性因素,确保运动安全。科学运动、关注身体信号、合理恢复,才是在享受运动益处的同时,维护身体健康的关键。
(赵娜 睢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