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理调适:打破耳鸣-焦虑的恶性循环

2025-04-26 17:5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耳鸣,这一看似仅与听觉相关的症状,实则与心理状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患者发现,当耳鸣发作时,焦虑情绪随之而来,而焦虑又进一步加剧了耳鸣的感知,形成了一个难以挣脱的恶性循环。要打破这一循环,心理调适成为关键。

耳鸣与焦虑的交织关系

耳鸣的发作,往往让患者陷入一种不确定性和失控感中。在夜深人静之时,那持续不断或时断时续的嗡嗡声、蝉鸣声,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患者的身心。这种声音,别人无法感知,却让患者感到被孤立,进而引发烦躁和不安。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的耳鸣折磨可能导致患者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陷入深深的焦虑和抑郁之中。

焦虑情绪,作为耳鸣的“伴侣”,进一步放大了耳鸣的感知。当人处于焦虑状态时,神经系统变得异常敏感,原本可能不太明显的耳鸣声,在焦虑的催化下变得格外刺耳。这种对耳鸣的过度关注,又反过来加剧了焦虑情绪,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

心理因素:耳鸣焦虑的催化剂

1.恐惧心理的蔓延

恐惧,是耳鸣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之一。许多患者一听到耳鸣声,就担心自己是否患上了严重的耳疾,甚至害怕失聪。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如同暗流涌动,不断侵蚀着患者的心理防线。恐惧心理不仅加剧了焦虑情绪,还让患者更加关注耳鸣,从而陷入了“越怕越响,越响越怕”的怪圈。

2.注意力过度集中的困境

当耳鸣成为生活的焦点时,患者的注意力往往被其牢牢吸引。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休息,耳鸣声总是如影随形,让患者无法集中精力。这种注意力的过度集中,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还加剧了焦虑情绪。患者感到自己被耳鸣所控制,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3.灾难化思维的陷阱

有些患者容易陷入灾难化思维,将耳鸣视为生活的终结。他们想象自己从此无法欣赏音乐、无法与家人交流、工作能力丧失……这种过度悲观的想象,让焦虑情绪急剧上升。实际上,大多数耳鸣并非不可治愈,但灾难化思维却让患者自己吓自己,加重了心理负担。

心理调适:打破恶性循环的钥匙

1.认知重构:改变对耳鸣的看法

要打破耳鸣-焦虑的恶性循环,首先需要改变对耳鸣的认知。患者应认识到,耳鸣并不一定意味着严重的健康问题。许多情况下,耳鸣是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压力来改善的。通过了解耳鸣的成因和发展过程,患者可以减少对未知的恐惧,从而减轻焦虑情绪。

2.行为训练:放松身心,缓解焦虑

行为训练是心理调适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进而减轻焦虑情绪。例如,深呼吸时,患者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腹部膨胀,再缓缓地呼气让腹部收缩。重复这个过程几分钟后,患者会感到身体逐渐放松,心情也随之平静。

3.注意力转移:分散对耳鸣的关注

分散注意力是打破恶性循环的有效策略。患者可以尝试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摄影等,让自己的注意力从耳鸣上转移开。同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交流互动,也能减少对耳鸣的过度关注。当患者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时,耳鸣的感知自然会减弱。

耳鸣与焦虑的恶性循环并非不可打破。通过心理调适,患者可以改变对耳鸣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从而走出困境,重拾生活的乐趣和信心。

(张文峥 河南省中医院 耳鼻喉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