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疫苗的前世今生:如何用科学筑起免疫长城

2025-08-26 18: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公元10世纪,中国宋代,一位母亲将天花患者的脓痂研成粉末,轻轻吹入健康孩子的鼻腔。这个看似危险的举动,实则是人类对抗传染病的第一次主动出击——‌人痘接种术‌。千年后,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用牛痘代替人痘,发明了更安全的疫苗,从此开启了人类通过科学手段预防疾病的全新时代。今天,疫苗每年挽救数百万生命,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隐形长城”。但你知道吗?这面长城的建造,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与突破?

一、疫苗的“前世”:从经验到科学的跨越

1、人痘接种:中国古代的“免疫智慧”

起源:唐代《痘疹论》记载,医生用天花患者脓痂的粉末给健康人接种,使其获得免疫力。

风险与争议:人痘可能导致接种者感染轻症天花,但死亡率(约1%-2%)远低于自然感染(约30%)。

全球传播:18世纪,人痘术经丝绸之路传入土耳其、英国,成为疫苗的“雏形”。

2、牛痘疫苗:詹纳的“天才发现”

背景:18世纪欧洲天花大流行,每年致死超40万人。

关键发现:詹纳观察到,挤奶女工感染牛痘后不会得天花。1796年,他用牛痘脓液给8岁男孩接种,男孩再接触天花病毒后未发病。

意义:牛痘疫苗安全性远高于人痘,且免疫效果持久,成为现代疫苗的“开山之作”。

3、从“经验”到“科学”:疫苗的标准化之路

19世纪:巴斯德发明狂犬病疫苗,通过减毒处理使病毒失去致病性,保留免疫原性。

20世纪:疫苗生产技术飞跃,从动物组织培养转向细胞培养,安全性大幅提升。

现代疫苗:基因工程、mRNA技术等新手段,让疫苗研发速度从数年缩短至数月。

二、疫苗的“今生”:科学如何筑起免疫长城?

1、疫苗的“工作原理”:让身体提前“演习”

核心机制:疫苗将病原体的“抗原”(如病毒表面的蛋白质)或其片段注入人体,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比喻:就像给身体一本“敌人画像”,下次真正入侵时,免疫系统能快速识别并消灭。

免疫记忆:抗体水平会随时间下降,但记忆细胞能长期存在,甚至终身保护。

2、 疫苗的“家族成员”:从灭活到mRNA

灭活疫苗‌(如科兴新冠疫苗):用化学方法杀死病毒,保留抗原性。安全性高,但免疫原性较弱。

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麻疹疫苗):用活病毒但减弱毒性,模拟自然感染,免疫效果强。

亚单位疫苗‌(如乙肝疫苗):只提取病毒关键抗原,安全性最高。

mRNA疫苗‌(如辉瑞新冠疫苗):直接注入编码抗原的mRNA,指导细胞生产病毒蛋白,激发强免疫反应。

腺病毒载体疫苗‌(如阿斯利康新冠疫苗):用无害病毒携带抗原基因,进入细胞后生产抗原。

3、疫苗的“全球战绩”:从天花到新冠

天花: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被彻底消灭,疫苗功不可没。

脊髓灰质炎:全球病例从1988年的35万例降至2023年的10例,接近消灭。

麻疹:2000-2022年,全球麻疹死亡人数下降93%,每年挽救超200万儿童生命。

新冠:mRNA疫苗从研发到上市仅用11个月,创历史纪录,全球接种超130亿剂。

三、疫苗的“幕后英雄”:科学突破如何改变游戏规则?

1、基因工程:让疫苗“量身定制”

案例:乙肝疫苗最初从感染者血液中提取,存在安全风险。1986年,基因工程疫苗上市,通过酵母菌生产乙肝表面抗原,安全性大幅提升。

意义:基因工程可精准设计抗原,避免杂质污染,成为现代疫苗的主流技术。

2、冷冻电镜:看清病毒的“真面目”

技术突破:2017年,冷冻电镜技术获诺贝尔化学奖,能以近原子分辨率观察病毒结构。

应用:科学家通过冷冻电镜解析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结构,为mRNA疫苗设计提供关键依据。

比喻:就像用“高清相机”拍下病毒的“钥匙”,让疫苗能精准锁定。

3、mRNA技术:从“概念”到“救世主”

原理:mRNA携带编码抗原的遗传信息,进入细胞后指导生产病毒蛋白,激发免疫反应。

优势:研发速度快(无需培养病毒)、可同时编码多个抗原、免疫原性强。

挑战:mRNA不稳定,需特殊脂质纳米颗粒包裹;可能引发短暂发热等副作用。

未来:mRNA技术已用于流感、HIV、癌症疫苗研发,可能彻底改变疫苗领域。

四、疫苗的“争议与真相”:科学如何回应质疑?

1、疫苗与自闭症:一场被证伪的“恐慌”

起源:1998年,英国医生韦克菲尔德在《柳叶刀》发表论文,声称麻疹-腮腺炎-风疹(MMR)疫苗与自闭症相关。

真相:后续研究证实论文数据造假,韦克菲尔德被吊销行医资格,《柳叶刀》撤回论文。

影响:尽管科学界反复辟谣,但“疫苗导致自闭症”的谣言仍导致部分国家疫苗接种率下降,引发麻疹暴发。

2、疫苗副作用: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

常见反应:注射部位疼痛、低热、疲劳等,通常1-2天自行消失。

严重反应:如过敏反应(约1/100万剂),但医院配备肾上腺素等急救措施,风险可控。

科学评估:疫苗上市前需通过三期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性优于自然感染的风险。

3、疫苗犹豫:如何重建信任?

• 原因:信息过载、谣言传播、对医疗体系的不信任等。

• 解决:

• 透明沟通:公开疫苗研发数据、副作用监测结果。

• 社区参与:通过宗教领袖、家庭医生等可信渠道宣传。

• 政策支持:免费接种、强制入学接种等措施提高覆盖率。

五、未来展望:疫苗的“下一个前沿”

1、通用疫苗:对抗“病毒变种”

目标:开发能覆盖多种病毒株或甚至不同病毒的“广谱疫苗”。

案例:流感通用疫苗、冠状病毒通用疫苗(如针对SARS、MERS、新冠的泛冠状病毒疫苗)正在研发中。

2、个性化疫苗:精准医疗的新方向

原理:根据个体基因、免疫状态定制疫苗,提高效果。

应用:癌症治疗疫苗(如针对患者肿瘤突变基因的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

3、自我扩增RNA疫苗:更高效、更低价

技术:在mRNA中加入复制酶基因,使疫苗在细胞内自我扩增,减少剂量需求。

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可及性,尤其适合发展中国家。

结语:疫苗,人类与疾病的“和平协议”

从中国古代的人痘术到现代的mRNA疫苗,人类用千年时间将疫苗从“经验”变成“科学”,从“被动防御”变成“主动出击”。今天,疫苗不仅预防传染病,还在癌症、过敏、自身免疫病等领域展现潜力。

(田光辉 禹州市人民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