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身体出现不适,医生建议进行影像检查时,不少家长既担心检查结果,又对检查过程充满顾虑。毕竟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细胞对辐射更为敏感。了解儿童影像检查的相关知识与防护要点,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
常见儿童影像检查类型
在儿科临床诊断中,常用的影像检查主要包括 X 线检查、CT 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以及超声检查。
1、X 线检查:这是最为基础的影像检查手段,通过 X 射线穿透人体不同组织,在成像板或探测器上形成影像。它能快速呈现骨骼的形态结构,比如判断孩子是否骨折、关节脱位,也可用于观察肺部的大致情况,像肺炎时肺部的纹理变化等。
2、CT 检查:CT 是 X 线检查的 “升级版”,它通过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将多个角度的 X 线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生成更为精细的断层图像。对于头部外伤、颅内病变、腹部脏器病变等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和范围 。
3、核磁共振成像(MRI):MRI 利用强大的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人体中的氢原子核产生共振并成像。它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极强,常用于检查脑部、脊髓、肌肉、关节等部位的病变,而且不产生辐射,对儿童相对安全。
4、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反射、折射等原理来形成图像。它无创、无辐射,操作简便,广泛应用于心脏、腹部脏器(如肝脏、胆囊、脾脏、肾脏等)以及浅表器官(如甲状腺、乳腺等)的检查,还可用于胎儿的产前检查。
儿童影像检查的潜在风险
虽然影像检查在疾病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部分检查存在一定潜在风险,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辐射问题。X 线检查和 CT 检查都会产生电离辐射,而儿童的细胞增殖旺盛,对辐射的敏感性比成年人高 3 - 4 倍。如果短时间内接受多次辐射检查,或者单次辐射剂量过高,可能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甚至增加患癌风险 。不过,家长也不必谈 “辐” 色变,只要遵循合理的检查原则,将辐射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检查带来的益处还是远大于风险的。
儿童影像检查防护要点
检查前
1、与医生充分沟通:在决定进行影像检查前,家长要主动与医生沟通孩子的详细情况,包括既往病史、过敏史、目前症状以及近期是否接受过其他影像检查等。通过全面的信息交流,帮助医生判断该检查是否必要,是否有更合适的检查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检查。例如,如果孩子只是轻微的咳嗽,且没有其他严重症状,可能通过听诊等常规检查就能初步判断病情,不一定需要马上进行胸部 X 线检查。
2、了解检查流程和注意事项:家长应向医生或检查科室的工作人员了解检查的具体流程、孩子需要配合的事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在进行 CT 检查前,可能需要给孩子注射造影剂,此时要明确告知医生孩子是否有造影剂过敏史;进行 MRI 检查时,要确保孩子体内没有金属植入物,因为强磁场可能会使金属物体移动,造成严重伤害。
3、准备安抚物品: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影像检查陌生的环境和检查设备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和不安,难以配合检查。家长可以准备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具、安抚奶嘴或熟悉的小毯子等,在检查过程中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检查中
1、遵循防护要求:检查时,医院通常会为儿童提供铅防护用品,如铅衣、铅围裙、铅帽等。家长要确保孩子正确穿戴这些防护用品,遮盖住甲状腺、性腺等对辐射敏感的部位。对于不配合的孩子,家长可以在穿戴好防护用品后,陪同孩子一起进入检查室,给予孩子心理支持,但家长自身也要穿戴好防护装备,避免受到不必要的辐射。
2、协助孩子配合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家长要按照医生的指示,帮助孩子保持正确的体位和姿势,确保检查图像的准确性。例如,在进行胸部 X 线检查时,要让孩子挺直身体,双肩放松,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图像模糊,影响诊断结果。同时,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避免孩子乱动,防止重复检查而增加辐射剂量。
检查后
1、观察孩子状态:检查结束后,家长要在医院观察孩子一段时间,尤其是接受了造影剂注射的孩子,要注意是否有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2、加强营养与休息:回家后,让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帮助身体恢复。在饮食上,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增强孩子的身体免疫力。
儿童影像检查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科学防护同样关键。家长们掌握这些防护要点,就能在保障孩子健康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影像检查的诊断价值,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如果在影像检查方面还有其他疑问,欢迎随时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个性化的建议。
(王海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