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气血双亏”被视为一种极为危险的健康状态,而“治风先治血”则是应对此类复杂病症的核心原则之一。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认知,更揭示了疾病治疗中“标本兼顾”的智慧。本文将从气血关系、风邪本质及临床实践三个维度展开论述,解析为何气血虚弱者面临更高风险,以及为何调理血液成为驱散风邪的关键突破口。
气血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动力源泉,二者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可载气、养气,形成动态平衡的生命循环系统。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般引发连锁反应:气虚则推动无力,导致血液运行迟缓甚至瘀滞;血亏则无法濡养脏腑组织,加重气的耗损。这种恶性循环使机体抗病能力急剧下降,外邪乘虚而入的风险倍增。特别是风邪——作为六淫之首,其善行数变的特性最易侵袭气血两虚之体,形成内外合病的危重局面。
中医所言的“风”并非单纯指自然界的空气流动,而是对一类特殊病理现象的高度概括。它既包括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引发的表证,也涵盖内生虚风扰动筋脉的里证。对于气血双亏者而言,体内本就存在“不荣则痛”的潜在危机:肌肉失养会拘挛抽搐,经络空虚则感觉异常,这些症状与风邪致病特征高度吻合。此时若仅针对表象祛风,犹如扬汤止沸,必须通过补益气血来固本培元,方能切断病机传导链条。正如《黄帝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充沛的气血才是抵御外邪的最佳屏障。
“治风先治血”的实践智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当归、熟地等养血药物滋养脉络,使筋脉得润而柔韧;二是借助黄芪、党参等补气药材增强运化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畅通无阻。这种双管齐下的治法如同修复河道堤坝与疏浚水流并举,既消除了产生湍流(风象)的根本原因,又恢复了河道正常的自净能力。临床常见案例显示,顽固性头痛、皮肤瘙痒等看似单纯的“风证”,往往在调理气血后迎刃而解,印证了这一理论的实践价值。
现代医学研究为传统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支持。微循环障碍学说表明,血液黏稠度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等因素会导致组织缺氧和代谢废物堆积,这与中医所述的“血瘀生风”机制不谋而合。实验数据显示,补充铁剂改善贫血状态后,患者的神经敏感性显著降低,间接验证了气血充盈对稳定神经系统的重要性。更有学者发现,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期常伴随血小板聚集率异常,提示血液成分变化可能是触发炎症风暴的关键节点。
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医师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一原则。对于产后身痛的新妈妈们,单纯使用祛风除湿药物效果有限,配合四物汤加减往往能迅速缓解症状;老年性震颤患者在服用天麻钩藤饮的同时加入阿胶、龙眼肉等补血之品,疗效更为持久稳定。这些经验证明,只有抓住气血这个根本矛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标本兼治。
值得注意的是,“治血”绝非简单的补血了事,而是包含活血、凉血、温经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瘀血体质者需用桃仁、红花破血逐瘀;阴虚火旺者宜选丹皮、赤芍凉血清热;寒凝血滞者则要依靠桂枝、细辛温通经脉。这种精准辨证施治的理念,正是中医个体化治疗优势的具体体现。
从预防医学角度看,维护气血平衡是防患于未然的关键。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熬夜、饮食失衡、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在悄然消耗着生命的本源物质。定期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导引术锻炼,既能疏通经络又能调和气血;食疗方面可选择红枣枸杞粥、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药膳调养。这些日常保健措施看似平凡,实则蕴含着深奥的养生智慧。
综上所述,气血双亏之所以危险,在于它打破了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为各种病理因素提供了滋生土壤。而“治风先治血”的治疗策略,本质上是通过恢复气血的正常生理功能,重建机体的自我调节系统。这种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的治疗方法,不仅适用于传统意义上的“风证”,对现代慢性病管理同样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疾病发展的关键环节时,就能在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李海燕 社旗县中医院 中风科 主治医师(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