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多梦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常见问题。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即便睡着后也梦境纷扰,第二天醒来疲惫不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而博大精深的中医,蕴含着诸多助眠良方,能从根源上调节身体机能,帮助我们重拾优质睡眠。
一、中医视角下的失眠多梦
中医将失眠称为 “不寐”,认为其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中提到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之气在白天与夜晚交替变化,夜晚阳气入阴,人便能安然入睡。但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引发失眠。
从脏腑角度来看,心主神明,若心血不足、心火亢盛,心神就会失养或被扰动,导致失眠多梦。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气火上扰心神,同样会影响睡眠。此外,脾胃虚弱、痰热内扰等也会造成失眠。例如,脾胃虚弱会导致气血生化无源,不能滋养心神;而痰热内扰则会使心神不安,出现多梦易醒的情况。
二、常见的失眠多梦类型及表现
1、肝郁化火型:情绪急躁易怒,入睡困难,多梦易惊,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等症状。这类患者往往因长期情绪压抑,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扰动心神所致。
2、心脾两虚型: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多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而发病。
3、阴虚火旺型: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咽干少津。是由于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水火不济,扰动心神引起。
4、痰热内扰型: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主要是因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酿生痰热,痰热上扰心神导致失眠。
三、中医助眠妙招
(一)中药调理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对于肝郁化火型,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肝泻火、镇心安神;心脾两虚型则采用归脾汤,起到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的作用;阴虚火旺型可服用天王补心丹,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痰热内扰型选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和中安神。这些中药方剂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和脏腑功能,从根本上改善失眠多梦的症状。
(二)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中医助眠方法。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是心经的原穴,按摩此穴能养心安神,改善睡眠。每晚睡前,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神门穴,每次 1 - 2 分钟,以局部酸胀感为宜。涌泉穴在足底前 1/3 与后 2/3 交界处,是肾经的起始穴,按摩涌泉穴可引火归元、交通心肾。可以采用热水泡脚后,用手掌小鱼际来回摩擦涌泉穴,至足底发热,有助于促进睡眠。此外,百会穴、太阳穴、安眠穴等也是常用的助眠穴位,通过适当按摩,都能起到调节神经、放松身心的作用。
(三)艾灸疗法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选取神阙、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艾灸。神阙穴即肚脐,是人体的重要穴位,艾灸神阙穴可温补元阳、安神定志;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1.5 寸,艾灸这两个穴位能培补元气、益肾固本。一般每晚睡前进行艾灸,每次 15 - 20 分钟,以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但要注意避免烫伤。
(四)食疗调理
中医讲究 “药食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也能改善睡眠。对于心脾两虚型失眠者,可食用桂圆莲子粥,桂圆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莲子养心益肾,二者搭配煮粥,能起到很好的滋养作用。阴虚火旺型患者适合喝百合银耳羹,百合清心安神,银耳滋阴润燥,常食可缓解阴虚症状,促进睡眠。此外,酸枣仁也是一味常用的助眠食材,可将酸枣仁炒熟后研成粉末,每晚睡前用开水冲服,能宁心安神、助眠安眠。
(五)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 “七情内伤” 可致疾病,不良情绪是导致失眠多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调节情志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让身心得到放松,舒缓压力。也可在闲暇时听听舒缓的音乐,如古典音乐中的《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帮助平静心情。此外,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阅读等,转移注意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改善睡眠也有很大帮助。
四、日常睡眠习惯养成
除了上述中医助眠方法,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同样重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时间差异。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和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可以喝一杯温热的牛奶,有助于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总之,中医在改善失眠多梦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方法。通过中药调理、穴位按摩、艾灸疗法、食疗调理以及情志调节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相信大家都能摆脱失眠多梦的困扰,拥有香甜的睡眠,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天的生活。
(南莲 河南省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 中医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