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解密:慢性咽炎总发作,该如何断根调理

2025-03-19 16: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慢性咽炎如同一个难缠的 “幽灵”,困扰着众多人群。嗓子干痒、异物感、晨起干咳,这些反复发作的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让人苦不堪言。在西医视角下,慢性咽炎多被认为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常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环境因素、过敏等引起。而中医对慢性咽炎有着独特且深刻的见解,从整体观念出发,探寻其发病根源,并给出断根调理之法。

中医将慢性咽炎归属于 “喉痹”“梅核气” 等范畴。在中医理论中,咽喉是人体气机升降的要道,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尤其是肺、脾、肾三脏。《黄帝内经》中就有 “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的记载,点明了咽喉的重要生理功能。慢性咽炎的发生,多因正气不足,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外邪侵袭是慢性咽炎发病的常见诱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皆可侵犯咽喉。如秋季气候干燥,燥邪易伤肺津,导致咽喉失于濡润,出现干痒疼痛;冬季寒冷,寒邪凝滞,可致气血运行不畅,咽部气血瘀滞而发病。长期处于粉尘多、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吸入的污浊之气也会刺激咽喉,引发炎症。此外,吸烟、饮酒、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如同 “火上浇油”,损伤咽喉黏膜,加重病情。

脏腑功能失调是慢性咽炎反复发作的内在根源。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与喉相连,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若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易乘虚而入,侵袭咽喉;肺阴不足,虚火上炎,也会灼伤咽喉黏膜。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浊上犯咽喉,导致咽部有异物感,如同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此即中医所说的 “梅核气”。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肾阴亏虚,虚火上炎;肾阳虚衰,虚阳上浮,均可上扰咽喉,引发慢性咽炎。此外,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循经上攻咽喉,也会加重咽部不适症状。

针对慢性咽炎的病因病机,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从整体调理入手,以达到断根的目的。在药物调理方面,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相应的方剂。对于肺阴虚型慢性咽炎,常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方中玄参、生地黄、麦冬等滋阴润肺,利咽解毒;若为脾气虚型,则以六君子汤为主方,通过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除了口服中药汤剂,还可采用中药含片、雾化吸入等局部用药方式,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咽部,快速缓解症状。

中医外治法在慢性咽炎调理中也颇具特色。针刺疗法选取廉泉、天突、合谷、太溪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利咽消肿的效果。廉泉穴位于颈部,可直接改善咽部气血循环;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能疏风解表,清泻阳明之火;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可滋补肾阴,清虚火。艾灸疗法则选取大椎、肺俞、脾俞等穴位,借助艾草的温热之力,温通经络,扶正祛邪。此外,按摩咽喉部周围的人迎、水突等穴位,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 10 - 15 分钟,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咽部不适。

饮食调理同样是中医调理慢性咽炎的重要环节。中医讲究 “药食同源”,慢性咽炎患者宜食用清淡、滋阴润燥、健脾益胃的食物。如梨具有润肺止咳、清热降火的功效,可生吃、榨汁或与川贝、冰糖一起炖煮食用;百合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可煮粥或煲汤;山药健脾益胃、滋肾益精,适合慢性咽炎脾气虚的患者食用。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烟酒等,这些食物易生热助火,加重咽部炎症。同时,要注意多喝水,保持咽喉湿润,可饮用胖大海、罗汉果、金银花等泡的茶饮,它们都有清热利咽的作用。

生活习惯的调整对慢性咽炎的断根调理至关重要。首先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外邪侵袭。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可使用空气加湿器,尤其是在干燥的季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机体恢复正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此外,还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脏腑功能,加重病情。

慢性咽炎的调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通过中医从病因病机出发的辨证论治,结合药物调理、外治法、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斩断慢性咽炎反复发作的根源,让咽喉重归清爽健康。

(南莲 河南省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 中医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