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心血管疾病已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 “头号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 179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 32%。而冠状动脉作为为心脏供血的关键血管,其健康状况直接关乎心脏的正常运转。一旦冠状动脉出现狭窄、堵塞等病变,心肌就会因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因此,准确、及时地检测冠状动脉的健康状态至关重要。
以往,冠状动脉造影(CAG)凭借其 “金标准” 的地位,在心脏检查领域占据重要位置。它通过将导管经皮穿刺插入血管,注入含碘的造影剂,使冠状动脉在 X 射线下显影,医生能直观地观察血管形态和病变情况。但这项检查并非完美无缺,有创操作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存在血管损伤、感染等风险;而且含碘造影剂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疹、瘙痒,重者甚至会导致过敏性休克;此外,X 射线带来的辐射也让不少患者心生顾虑,尤其是需要频繁复查的人群,长期累积的辐射剂量对身体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除了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 CT 血管成像(CTA)也是常用的检查手段。它利用 X 射线对心脏进行断层扫描,再通过计算机重建冠状动脉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然而,CTA 同样需要使用含碘造影剂,存在过敏风险,同时,检查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剂量相对较高,对于对辐射敏感的人群,如孕妇、儿童,以及患有甲状腺疾病等特殊患者,使用时必须谨慎权衡利弊。
在这样的背景下,冠脉磁共振成像(CMR)应运而生,为心脏检查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它无需穿刺血管,没有创伤,更不使用含碘造影剂,从根源上杜绝了过敏反应的发生。同时,它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对心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扫描成像,完全避免了 X 射线辐射,真正实现了安全无创的心脏检查。
冠脉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基于原子核的磁性特性。人体由无数细胞组成,细胞内的氢原子核在自然状态下杂乱无章地排列。当人体进入磁共振设备的强磁场后,氢原子核就像被无形的手统一指挥,整齐地沿着磁场方向排列。此时,向人体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氢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就像被拨动的琴弦一样振动起来。当无线电波停止发射,氢原子核会逐渐释放吸收的能量,恢复到初始状态,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信号被设备接收并经过计算机处理,就能生成心脏的详细图像。
在实际检查过程中,患者只需平躺在磁共振检查床上,被缓缓送入类似隧道的检查舱内。整个检查过程较为安静舒适,患者不需要承受任何痛苦。检查过程中,医生会根据不同的检查需求,调整扫描参数和序列,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获取冠状动脉的图像信息,精准判断血管是否存在狭窄、斑块,以及心脏的功能状态等。
与传统检查方法相比,冠脉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十分显著。从安全性角度看,它消除了有创操作带来的风险和造影剂过敏隐患,对于那些对造影剂过敏、肾功能不全无法耐受含碘造影剂,以及担心辐射危害的特殊人群,无疑是最佳选择。在准确性方面,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图像分辨率不断提高,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细微结构和病变,甚至可以分辨出斑块的性质,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而且,它还能同时评估心脏的整体功能,如心肌收缩和舒张能力,这是其他一些检查难以做到的。此外,由于没有辐射,冠脉磁共振成像可以多次重复检查,方便医生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不过,冠脉磁共振成像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检查时间相对较长,一般需要 30 分钟到 1 小时左右,对于无法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的患者,如婴幼儿、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会影响检查效果;另外,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等金属制品的患者,由于强磁场可能会对这些装置产生影响,通常不适合进行该项检查。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适用于磁共振检查的新型心脏起搏器等设备也在逐步研发和应用,未来将会有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这项技术。
在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日益攀升的今天,冠脉磁共振成像凭借其安全无创、精准全面的特点,为心脏健康检查开辟了新的道路。虽然目前它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让更多人远离辐射和过敏的担忧,享受更安全、更准确的心脏检查服务,为守护人类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张文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磁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