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的精密诊断体系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 MRI)凭借其高分辨率、无辐射等优势,成为医生诊断疾病的得力助手。从脑部肿瘤筛查到关节软组织损伤检测,这项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广泛。然而,面对这项看似神秘的检查,许多人难免心生疑惑与担忧:检查前要做哪些准备?检查过程会有不适感吗?多久能拿到检查结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磁共振检查的神秘面纱,为你奉上一份从准备到出结果的全流程攻略。
一、检查前:细致准备,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一)了解禁忌,排除隐患
磁共振检查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在检查前,患者需详细告知医生自身病史及体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此外,幽闭恐惧症患者在检查前也应告知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使用开放型磁共振设备或在检查前使用镇静药物。
(二)去除金属,轻装上阵
进入检查室前,患者需去除所有金属物品,包括手表、项链、耳环、戒指、假牙、手机、钥匙、硬币等。金属物品不仅会干扰磁场均匀性,导致图像伪影,影响诊断结果,还可能在强磁场中被高速吸引,造成意外伤害。有些医院会提供储物柜,方便患者存放随身物品。
(三)饮食与药物
一般情况下,磁共振检查无需空腹,但如果是进行腹部检查,为了减少胃肠道气体干扰,通常需要空腹 4 - 6 小时。此外,患者在检查前应如实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药物,尤其是含有金属成分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
(四)提前沟通,缓解紧张
如果是初次进行磁共振检查,患者可能会因对检查过程不了解而感到紧张。在检查前,患者可以与医生或护士充分沟通,了解检查的大致流程和注意事项,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科普视频,提前熟悉检查环境,缓解紧张情绪。
二、检查中:配合操作,保障检查质量
(一)检查体位与固定
进入检查室后,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躺在检查床上,并保持特定的体位。为了确保图像清晰,医生可能会使用海绵垫、固定带等辅助工具对患者进行固定。此时,患者应积极配合,不要随意移动身体,以免影响图像质量,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或需要重新检查。
(二)噪音与防护
磁共振检查过程中,设备会产生较大的噪音,类似于电钻声或撞击声,这是由于设备内部的梯度线圈在工作时产生的电磁力导致线圈振动引起的。医院通常会为患者提供耳塞或耳机等防护用品,以减轻噪音对听力的影响。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听到噪音不必惊慌,保持放松状态即可。
(三)呼吸与屏气指令
在进行胸部、腹部等部位的检查时,医生会根据检查需求下达呼吸与屏气指令。例如,在进行肺部扫描时,患者可能需要在吸气后屏住呼吸数秒;在进行肝脏扫描时,可能需要配合呼吸节奏进行检查。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令操作,这对于获取清晰的图像至关重要。
(四)检查时长与特殊情况处理
磁共振检查的时长因检查部位和检查项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在 15 - 60 分钟不等。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或紧急情况,患者可以通过检查床上的紧急呼叫按钮与操作间的医生取得联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三、检查后:耐心等待,合理解读结果
(一)检查后注意事项
检查结束后,患者可以正常活动和饮食。如果在检查过程中使用了造影剂,可能需要在检查后多喝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此外,患者在检查后应观察自身情况,若出现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二)结果获取时间
磁共振检查结果的出具时间因医院和检查项目而异。一般来说,普通部位的检查结果可能在检查后 1 - 2 个工作日内出具;如果是疑难病例或需要进一步会诊的情况,出具结果的时间可能会延长至 3 - 5 个工作日甚至更久。患者可以在检查前向医生或护士咨询具体的取结果时间和方式。
(三)解读检查报告
拿到检查报告后,许多患者会被上面的专业术语搞得一头雾水。实际上,检查报告通常会包含检查部位的图像描述、医生的诊断意见等内容。患者不要自行解读报告,应及时将报告交给主治医生,由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磁共振检查虽然看似复杂,但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配合医生的操作,就能顺利完成检查,为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有力依据。希望这份全攻略能帮助你消除对磁共振检查的恐惧和疑惑,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检查,守护自身健康。
(苗培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磁共振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