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胃肠镜检查全攻略:从术前准备到术后饮食

2025-05-12 14:5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胃肠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金标准”,通过内窥镜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及结肠黏膜,发现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然而,许多患者因对流程不熟悉而心生恐惧。本文从术前准备、检查过程到术后护理,为您拆解关键环节,助您轻松应对。

一、术前准备:细节决定成败

1. 饮食调整:为检查“清空战场”

检查前1-3天:以低渣、易消化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鸡蛋羹、豆腐,避免高纤维蔬菜(芹菜、菠菜)、水果(火龙果、猕猴桃)、全谷物及坚果。

检查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确保胃内无食物残留,避免影响观察。若为下午检查,早餐需在6点前完成,仅可饮用少量清水。

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需暂停降糖药,高血压患者晨起可用少量水送服降压药,但需提前告知医生。

2. 肠道准备:结肠镜的“清洁战役”

泻药服用:常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需在检查前4-6小时溶解于2升水中,分次饮用(每15分钟250ml),2小时内喝完。

观察排便:需排出清水样便,若残留粪渣,需加服泻药或灌肠。

便秘患者:提前3天开始低渣饮食,并服用缓泻剂(如乳果糖)软化粪便。

3. 药物与病史告知:规避风险

停用抗凝药:阿司匹林、华法林等需提前3-5天停药,防止活检时出血不止,但需医生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过敏史:若对麻醉药(如丙泊酚)、消毒剂(如碘伏)过敏,需提前告知。

特殊病史:如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妊娠期,需经麻醉科评估是否适合无痛检查。

4. 心理与生理准备

麻醉评估:无痛胃肠镜需行心电图、血压监测,签署麻醉同意书。

穿着建议:宽松衣物,避免佩戴首饰、假牙,女性需解开内衣扣。

情绪调节:可通过深呼吸、听音乐缓解紧张,必要时可服用抗焦虑药(需遵医嘱)。

二、检查过程:无痛与普通检查的区别

1. 普通胃肠镜:清醒状态下的配合

胃镜:患者左侧卧位,口含咬口器,医生经口腔插入胃镜,患者需配合吞咽动作,避免咬管。

肠镜:同样左侧卧位,医生经肛门插入肠镜,需配合深呼吸放松肛门,必要时注入气体扩张肠腔。

不适感:胃镜可能引发咽部异物感、恶心,肠镜可能引发腹胀、腹痛,但可通过调整体位缓解。

2. 无痛胃肠镜:麻醉下的“舒适之旅”

麻醉方式:静脉注射丙泊酚等短效麻醉药,1-2分钟内进入睡眠状态,全程无意识。

监护措施:麻醉期间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配备急救设备。

苏醒时间:检查后15-30分钟可苏醒,需家属陪同,24小时内避免驾驶、高空作业。

3. 检查操作:从观察到治疗

黏膜观察:医生通过内窥镜摄像头观察黏膜颜色、血管纹理,发现可疑病变时拍照记录。

活检取样:若发现溃疡、息肉或肿瘤,需用活检钳取少量组织送病理检查,过程仅需数秒。

治疗操作:如发现息肉,可直接通过内镜切除(如高频电凝、圈套器勒除);若发现出血点,可通过注射止血剂或电凝止血。

三、术后护理:科学恢复避风险

1. 饮食过渡:从禁食到正常饮食

普通检查后:

胃镜:禁食禁水1-2小时,若未活检可进食温凉流食(如米汤、藕粉),24小时后恢复正常饮食。

肠镜:禁食禁水2-4小时,未活检者可进食流食,48小时后恢复正常饮食。

活检或治疗后:

胃镜活检:禁食禁水4小时,后进食温凉半流食(如稀粥、鸡蛋羹),3天内避免粗糙、辛辣食物。

肠镜息肉切除:禁食禁水24小时,后进食流食,1周内避免高纤维食物,防止创面出血。

2. 症状观察:警惕并发症

正常反应:咽部疼痛(胃镜后)、腹胀(肠镜后)、少量便血(活检后),通常1-2天缓解。

异常警报:

剧烈腹痛:可能提示肠穿孔,需立即就医。

呕血或黑便:可能提示胃出血,需急诊处理。

发热:体温超过38.5℃,可能提示感染,需服用抗生素。

3. 用药与活动:避免加重负担

用药调整:活检后需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抗凝药恢复需医生指导。

活动限制:检查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防止创面出血。

报告解读:常见结果包括“未见异常”“慢性胃炎”“结肠息肉”等,需结合病理报告制定治疗方案。

四、特殊人群与高频问题解答

1. 哪些人必须做胃肠镜?

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上腹痛、反酸、黑便、体重下降等症状;

家族史:直系亲属有消化道肿瘤史;

既往病史: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克罗恩病。

2. 无痛胃肠镜安全吗?

麻醉药物代谢快(半衰期约10分钟),但需排除严重心肺疾病、药物过敏史。

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1%,常见为低血压、呼吸抑制,但可及时处理。

3. 多久做一次胃肠镜合适?

正常黏膜:胃镜5年复查,肠镜10年复查;

慢性胃炎:胃镜3-5年复查;

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每年复查;

结肠息肉切除后:根据病理结果,6个月-1年复查。

胃肠镜检查虽需“闯关”,但科学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配合和科学的术后护理,可显著降低风险。通过这一“探胃之旅”,既能早期发现病变,又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若有疑虑,不妨与医生充分沟通,用科学的态度守护胃肠健康。

(陈银 河南省人民医院 消化内镜(北))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