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过程中,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直至完成整个疗程是保障治疗效果和自身健康的关键。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患者因各种原因自行停药,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背后潜藏着巨大的危害,尤其是引发耐药性的危机,正悄然改变着疾病的治疗格局,给个人乃至公共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当患者开始接受某种药物治疗时,药物会在体内发挥作用,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或者调节机体的异常功能。以抗生素为例,其在对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需要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才能持续有效地杀灭细菌。如果患者在症状稍有缓解后就自行停药,此时体内的细菌并未被完全消灭。那些幸存下来的细菌会迅速适应药物环境,发生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性。原本对这种抗生素敏感的菌株逐渐演变成耐药菌株,下次再使用同一种抗生素时,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了。
对于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治疗也是如此。这些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来控制病情发展。自行停药会导致血压、血糖水平再次升高,身体器官长时间处于高压或高糖状态,加速了心脑血管病变、肾脏损伤等并发症的出现。而且,反复的病情波动还会使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后续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药物才能控制住病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风险。
从微观层面来看,自行停药破坏了药物在体内的稳态平衡。许多药物都有特定的半衰期,只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剂量服用,才能保证药物在体内保持稳定的有效浓度。一旦停药,药物浓度迅速下降,无法持续发挥治疗作用。同时,身体的自身免疫系统也可能因为药物的突然中断而出现紊乱。比如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突然停药可能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引发疾病的反弹甚至加重。
在宏观的健康领域,大量患者自行停药所导致的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在医院里,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物变得越来越无效,医生不得不选择更昂贵、副作用更大的二线甚至三线药物来应对耐药菌感染。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延长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康复率。而且,耐药菌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进一步扩散到社区环境中,使得更多的人面临无药可用的危险境地。
患者自行停药往往源于对疾病的误解或侥幸心理。有些人认为症状消失了就意味着病好了,不需要继续吃药;还有些人是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擅自停止用药。但实际上,短暂的症状缓解并不代表疾病根治,而药物的副作用通常是在可控范围内的,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已经权衡了利弊。
为了避免自行停药带来的危害,患者应该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充分了解疾病的性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医生也有责任向患者详细解释用药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建立随访制度、开展健康教育等方式,监督患者的用药情况,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自行停药绝非小事,它所引发的耐药性危机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从个体健康延伸到公共健康领域。只有患者、医生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这一不良现象,保障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维护人类健康的防线。
(黄超 河南信阳罗山县人民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