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血压药能自行停药吗?关于降压药的 4 个真相

2021-09-11 19:1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吃了半年降压药,血压正常了,能停药吗?”这是很多高血压患者的困惑。当血压得到控制后,降压药到底能不能停?高血压作为慢性疾病,治疗中存在不少认知误区,尤其在药物使用方面。本文揭开关于降压药的4个真相,助患者科学管理血压。

一、真相一:自行停药不是“省钱”,而是“埋雷”​

58岁的王先生患高血压3年,规律服药后血压稳定,却因觉得“没不适”擅自停药,10天后血压骤升至200/110mmHg,险些引发脑卒中。​

自行停药风险极大。降压药是通过调节血管张力、血容量等控制血压,并非根治病因。突然停药会导致“停药反跳”,血压短时间急剧升高,可能诱发急性心梗、脑出血等致命事件。​

临床数据显示,30%自行停药者1-2周内出现血压反跳,5%可能发生心脑血管急症。更危险的是,部分患者停药后血压虽未立即升高,但血管长期“高压负荷”会悄悄损伤心、脑、肾等靶器官,出现症状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损害。因此,降压药需长期坚持服用。

二、真相二:降压药不是“成瘾品”,但需终身管理​

“一旦开始吃降压药,就再也离不开了,跟吸毒一样会上瘾。”这种说法导致很多人确诊后拒绝用药,错失治疗时机。事实上,降压药与“成瘾性”毫无关系。​

药物成瘾是机体对药物产生依赖,停药后出现戒断反应,而降压药仅单纯调节血压,不会让人产生依赖。需要长期用药,是因为高血压是进行性疾病——随年龄增长、血管老化,血压调节功能逐渐衰退,必须通过药物持续干预,就像糖尿病患者需长期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区分“需要长期用”和“成瘾”的关键,在于停药后仅出现血压升高(疾病本身表现),而非特殊戒断症状。临床中,部分轻度高血压患者通过严格生活方式干预,可能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甚至停药,但需满足“血压持续低于130/80mmHg超过6个月”“无靶器官损害”等条件,且全程需监测。

三、真相三:“血压正常”不代表“病好了”,药物调整需遵医嘱

不少患者认为“血压正常就说明病好了”,这是严重误解。高血压的危害不仅在于血压数值,更在于长期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即使血压控制良好,血管硬化、斑块形成等仍可能缓慢进展,降压药能延缓这种进展。​

药物调整需科学依据,而非主观感受。医生会综合考虑血压控制稳定性、靶器官功能、合并疾病及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判断是否调整。例如,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即使血压稳定,可能仍需服用β受体阻滞剂,因其既能降压又能保护心脏。

45岁的李女士血压正常后自行停药且未监测,3年后查出高血压肾病和心脏病早期表现,此时用药已无法逆转损害。

四、真相四:降压药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邻居吃XX药效果好,我能不能换?”事实上,降压药选择如同“量体裁衣”,没有统一“最佳方案”,只有适合个体的策略。​

临床常用降压药分五大类,适用人群不同:​

1.利尿剂适合老年高血压、合并水肿者,痛风患者禁用;​

2.钙通道阻滞剂适用于合并冠心病者,部分人会有下肢水肿、头痛;​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有益,可能致干咳;​

4.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作用类似前者,干咳少;​

5.β受体阻滞剂适合心率快的年轻人,哮喘患者需避免。​

盲目跟风换药可能适得其反。医生会结合患者情况制定方案,患者切勿自行换药。

科学管理高血压的3个实用建议​

1.血压监测是“病情晴雨表”​

每天固定时间测血压并记录。若连续3天血压超140/90mmHg,或波动超20/10mmHg,及时就医调整。​

2.生活方式是“基础治疗”​

低盐饮食(每日<5克)、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戒烟限酒等能增强药效,但不能替代药物。​

3.随访复诊是“安全保障”​

每3-6个月复诊一次,合并糖尿病、肾病者,复诊间隔缩短至1-3个月。​

高血压治疗是“持久战”,降压药是“常规武器”。认清降压药本质,遵循“长期、规律、个体化”原则,才能控制血压,远离心脑血管意外。​

(蔡立文 河北燕达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